《老狐狸》是一部很“小”的電影,其中所涉不過十餘人的糾葛、三五人的一生;《老狐狸》又是一部很“大”的電影,故事覆蓋了現代人幾乎所有隐秘角落;影片最值得稱贊的,除開演員表演的精湛外,叙事也頗值得玩味。

故事中的線條看似頗多,但居于中心的僅有兩條:一條是小男孩廖界與謝老闆(老狐狸)的老少故事,他們在無限接近彼此鏡像的過程中撞擊出關于人生抉擇的重要性,小男孩廖界若向前一步就是謝老闆,謝老闆擁有與廖界高度相似的童年,把這兩個人放置在一起,既給了廖界望向未來的可能,也給到謝老闆審視童年的契機,當一樣的童年困苦并立而戰,它們宛如鏡與本體,在未知的混沌中,出走又分離,最終廖界還是成了老狐狸,但不是謝老闆式的老狐狸,而謝老闆也在審視童年的契機下,得到一絲療愈。

影片的第二條線與第一條線相比并不突出,但卻是撐起第一條線的關鍵——父線:影片對廖泰來這條線的處理方式,看起來若明若暗,什麼都講了一點,但又什麼都點到即止,像極了中年男人的境況,他的作用大多是在兒子廖界與謝老闆對撞的過程中産生的,“滴水的水龍頭”“提醒要關煤氣閥”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卻在廖界跨出關鍵一步時成為勒馬的缰繩,那是懵懂但卻已成的家庭教育催生出的善良,這份善良平時看起來不起眼,就像廖泰來一樣,但沒到關鍵處,就會自動觸發救命的降落傘,而謝老闆缺失的父愛,以及他給予兒子強制的父愛,與廖泰來給予廖界愛的方式形成一組對比,一并構成影片第二條主線——父線。

總的來說,《老狐狸》是那種淡淡的、苦苦的灣灣電影,它不以濃烈和猛勁取勝,但隻要你被打到,就會迅速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