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我國首部紀錄“慰安婦”生活現狀的電影《二十二》上映了。沉重的題材 、坎坷的制作之路讓人對這部電影心生悲憫。
與其他紀錄片一樣,影片《二十二》上映時排片占比非常低,僅有1.5%,首日票房也隻有327.9萬。但上映之前有馮小剛導演在微博發聲推廣,之後又有舒淇、何炅、袁弘等明星轉發擴大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這個電影,關注到這22位中國奶奶。再加上豆瓣高分的口碑為影片注入了持續的吸引力,排片一度升至4.9%,這部投資在300萬左右的影片,最終票房1.7億。
張歆藝+馮小剛+朔果蓮蓮+3萬人衆籌助推《二十二》上映
盡管影片上映後的票房和口碑表現都還不錯,但影片從制作到宣發卻經曆了一路坎坷。
2012年,郭柯導演曾拍攝同類題材紀錄片《三十二》,講述中國老人韋紹蘭和她日本兒子的故事。當時“慰安婦”的幸存者還有32人。故事中所涉及的“日本兒子”羅善學由于身份原因終身未娶,時代的悲哀延續在了無辜的孩子身上。後來,這部影片由于題材限制,最終無緣中國銀幕,但豆瓣給出9.3的高分。
2014年,影片《二十二》開拍時,幸存的老人隻剩下22位。兩年時間10位老人相繼去世也讓導演郭柯感到時間不等人。緊接着在2月6日,山西一名受害者張改香去世,下葬時,影片《二十二》也為此留下了珍貴的影視資料。
由于《三十二》未過審的前車之鑒,加上“慰安婦”這樣幾乎無人涉足的題材,又是紀錄片的形式,導演的影響力也不大,投資商對影片《二十二》都敬而遠之。一邊是數量随時都有可能歸0的受害者,一邊又找不到投資商,影片一直無法進行拍攝。資金成了郭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了盡快投入拍攝,他找到與自己有過幾面之交的四川老鄉張歆藝,在了解郭柯的想法後,張歆藝慷慨解囊,投資100萬,解決了郭柯的燃眉之急。
之後的5個月時間裡,郭柯和其他團隊成員,奔波了5個省29個地區,最終記錄下這22位老人的生活狀态。拿到公映許可證後,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幫助下,衆籌100萬宣發費,前後經曆大約半年時間,32099人參與其中。雖然宣發費是湊夠了,但沒有發行方願意接下《二十二》。直到宣發方朔果蓮蓮被郭柯的堅持打動,伸出援手。
在電影上映前兩天,曾四處讨公道的老人黃有良去世,幸存者隻剩下8位。
為了使更多人知道這部電影,張歆藝給馮小剛導演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夠借馮導之手擴大影響。8月13日下午,馮導在微博發聲,并附帶了張歆藝信件原文,之後,舒淇、李晨、何炅、袁弘等明星大咖紛紛轉載。
《二十二》跟《戰狼2》的大爆,都來自于民族情緒的反彈
影片最終選擇在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這天上映,雖然豆瓣評分很高,但還是未能避免觀衆的質疑之聲,因為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人們對“慰安婦”的固有成見。
我們這些沒有跟戰争中的日本人有過正面接觸的晚輩,在了解過那段侵華曆史後,尚且會對日本人有仇視之感,更何況是那些親身經曆過傷痛的她們。于是,我們理所當然地想象這些幸存者或許更多的是無法走出陰影,深埋于苦痛。但是鏡頭下的她們,像千千萬萬其他中國老人一樣,熱愛生活,積極、樂觀。韋紹蘭老人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而他最愛哼的一句歌是:“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流眼淚自抹幹”……與一些年輕人相比,她們甚至更加熱愛生命。
當然,老人們對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曆感到憤怒、悲傷、不願憶及。這部分似乎按常理來說應是影片的重頭戲。但是導演選擇了更加溫柔的處理方式,更多地是紀錄她們現在的生活狀态,反而從平淡中觸及到了更多觀衆的情感。也讓觀衆從她們生活的真實狀态中感受到,這些老人和我們的奶奶、姥姥一樣,都是普通的中國老人。
試想,如果這22位老人是自己的親人,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深挖她們的過去,讓那些往事沉澱在記憶中不失為更好的選擇。郭柯說:“你可以問‘日本人當年過來在村裡是怎麼樣的’、‘有沒有把你抓走’,但僅此而已。難道還要問‘當初日本人是怎麼強奸你的嗎?’如果有人這樣問你奶奶,你一定會上去踹這個人。”
有些觀衆認為這類題材的拍攝本身就是揭開老人的傷疤,消費悲痛。當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放任這類題材流失,在不久的将來,“慰安婦”便真正成為人們想象中的那個樣子。況且,2001年時,黃有良老人曾和其他7位受害者一起起訴日本政府,該案件先後審理了将近10年,最終以敗訴告終。黃有良等老人的行為也表明,這些受害者想要的“公道”不完全是掩蓋,她們希望有人能正視這個問題,尤其是侵害者能正視這個問題。
《戰狼2》也好,《二十二》也好,他們能夠取得成功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建軍90周年的紅色宣傳期。大量的媒體報道雖然是在為《建軍大業》宣傳造勢,但同時也營造出了濃烈的紅色氛圍,這反而助推了《戰狼2》和《二十二》成功。人們處在這種氛圍之下,極易被愛國主義題材點燃,但《建軍大業》由于曆史限制,無法與同期上映的《戰狼2》匹敵。而在兩者票房都已經回落時,《二十二》的出現時機恰好。
《二十二》票房1.7億,比《戰狼2》賣50億更有曆史意義
從《二十二》上映後到現在的票房表現來看,國人對“慰安婦”的态度已有很大改觀。
紀錄片在影院上線時基本都會遭遇極低的排片率,《二十二》也是如此。但随着受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二十二的排片率很快從1.5%升至4.9%。
“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票房增長,不僅折射出國人對曆史的敬畏之感,也反映出影迷對小衆電影的關注。一方面,我們願意放下成見走進電影院中了解這類人群真實的生活狀态。如果《建軍大業》是在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戰狼2》是在揚我國威,那麼《二十二》就是在對話曆史。它把曆史的傷痛擺在更多人面前,把曾經屬于20萬人的記憶擴大到更多人群中去,不沉湎苦難,也不遺忘過去。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更有意義的小衆題材,也表明影迷審美能力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暑期檔持續低迷,直到《戰狼2》才被徹底引爆,因為人們不願錯失一部好片,更不願為一部爛片買單。
《二十二》上映後,暑期檔的影片市場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二十二》這部紀錄片赢在題材,拍攝方式和後期制作都相對簡單,投入大約在300萬左右,票房過千萬便可實現盈利。如此可見,影片的投入産出比可以達到6000%,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投資回報比。當然,《二十二》票房飄紅最大的意義不在于能夠盈利,而在于這樣一部純曆史題材的小衆紀錄片電影能夠受到更多人關注,這不僅反映出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成熟,也表明觀衆的審美水平提高。從這點來講,《二十二》成功的意義遠大于《戰狼2》能夠賣到50多億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