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月琴攀上山顶,望着山脚下的三个年轻人,她眼中有泪也有笑,这一刻,我们都以为她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爬了出来,直到结尾,才发现原来,这一瞬不过是她的伤口在结痂,而随之而来的瘙痒和抓挠,再度令她坠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观音山》整部作品在探讨的,其实就是“方式”,生活的方式、生命的方式。
南风(冰冰)、丁波(陈柏霖)、肥皂(肥龙)三个年轻人,看起来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深夜狂乱酒吧、白日徜徉小城,但这种表面自由的背后,处处折射着家庭的锁链:南风,父亲嗜酒如命,母亲有着传统家庭妇女的软弱和忍气吞声,南风的谋生方式和工作环境,让她与酒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与她的父亲有着多少联系呢,她直挺挺的性格与母亲截然相反,却有着一样的忍受,她身上的锁链在青春的恣意下狠狠拉扯;丁波和肥皂,比起南风,就单薄很多,但身上的锁链亦然可见,丁波与父亲,肥皂与父亲,前者决然分裂、后者默默忍受,他们越是奔跑,影子越是清晰。
常月琴,几乎是南风等人的反面,她不仅在面上是不自由的、内里更是被拘禁,儿子的意外丧生有多痛,就有多少自责和悔不当初,母爱与自责纠缠混合,建成一座小小的牢狱,她把自己关了进去,孤独是她的生活方式,也是她余生的生命方式。
但,三个年轻人进入了她的生命,以闯入的方式将囚牢撕开了一道口子。起初,常月琴和南风三人呈现出激烈的对撞状态,是孤独和喧闹的对垒,几个回合过后,双方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态,常月琴的孤独被稀释、南风三人对生命的理解有了分量,他们决定开始一场庆祝的旅程。
这段旅程几乎改变了所有人。南风三人的旅行方式,从摇晃的火车变成相对平稳的小汽车,意喻着某种稳定的逐渐达成;常月琴,几乎是儿子丧生后第一次出门远行;公路片的形式感很足,但这部分顶多只是一半的公路片,因为有些改变和成长最终失败了,还有些不可见。
常月琴,纵身一跳,被有意的抹去,成为留白,这种被隐去,是大多文艺片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因为这种死亡是一种变相的胜利,就像那部《末路狂花》,两个女人最后的镜头被定格在空中,常月琴的最后一幕停在了伤口结痂的状态,但选择以死亡的方式达成“永远在一起”,对于常月琴来说究竟是不是胜利,这或许需要观众的裁定,她的答案不唯一。
至于南风三人,南风和丁波以情感的确认,达成成长的标志,肥皂几乎是不被看见,甚至被搁置的。即便是南风和丁波,他们的成长也值得商榷,南风以喝光两瓶白酒的方式向父亲表达控诉同时表露亲情,这可以看成是某种和解;丁波和父亲在火铁道旁,以追问和回答的方式,达成和解;但是,当这种与过往的和解,作用在现实层面时,导演用爱意确认的方式进行体现,这虽与青春有关,但这样的爱情显得有些“为爱而爱”了,既不文艺、也不现实。
整部影片,比起痊愈,更像伤口刚刚结痂的状态,没有痊愈的快感,尽是瘙痒的难捱,李玉把四个人摆在这种有趣的位置,也把自己夹在文艺与商业之间,难以界定。
【结痂的伤口,特别痒】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拆”字为头 “暖”作尾
抢了手机店的“眼镜”和“大头”一路狂奔,逃至一处老旧小区内,小区的墙面上遍布“拆”字,“拆”有两个意像——摧毁与新生,这就是影片《无名之辈》要描述的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无奈挣扎,遍布命运的捉弄。“眼镜”(胡广生),不 ...
《绿鱼》:当老港片邂逅诗人李沧东
北京国际电影节挑选李沧东的《绿鱼 》(4K)进入致敬片单,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爱的导演李沧东的作品,另一方面,这部充满老港片调性的《绿鱼》,与李沧东诗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温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沧东 ...
《遗传厄运》: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节为恐怖同好选了一部很好的片儿——《遗传厄运》,这是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整个观影过程,前半段像是毫无目的的漫游,追随镜头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游荡,一半无趣,一半寡淡;到了后半段,那些寡淡与无趣成了拼凑完整“恐 ...
我们与恶魔的距离~
《看见恶魔》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处理成感官意义上的爽片,金知云显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时又有着更进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余,还能重重的在观众脑后敲上一锤。故事的主线围绕李秉宪饰演的金秀贤与崔岷植饰演的张京哲之间“猎人”与“猎物 ...
此心安处是屋家~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