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可以說是楊德昌的集大成之作了,是他人生最後一部作品,也讓他獲得了戛納最佳導演,成為台灣該獎項的第一人。另外這部電影也是楊德昌對自己人生的一次階段性總結吧,據說很多都有自己的影子,比如他自己就學了電機。(和片中男主相一緻)
應該是高中時看過這部電影,現在過了四五年了。很多人稱“25歲之前别想看懂”,“看懂它你就懂了人生”。。。我覺得這些都太誇張了。雖然我還不能說看懂,但我想我比以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種進步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電影知識的增長(對于一個愛電影,想弄明白電影的人來說,這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也挺開心的),第二是内容的解讀。今天可能看不完了,那我就分兩個晚上來些自己的感悟吧。
200216首先說說楊德昌電影的文人氣,電影裡的人物很多說話文绉绉的,說話很有哲理,當然我們知道這些哲理其實都來自導演本人,所以我想是因為這種與現實生活人物對話的不切合感,一些人诟病楊德昌電影台詞功力差,其實電影是生活的反映,但它是高于生活的,而且這種文绉绉的感覺,讓裡邊的人物顯得挺可愛的。另一方面這種說話方式是有可借鑒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換一種方式用别人不曾有的、知識分子的方式思考問題,說一些文绉绉、自己都不懂的話,其實還蠻有意思的,每天都思考一些問題,活着才有意思呢。我也承認這種對話讓電影顯得不自然或是作者,但我也可以說它是有點,因為這種對話仿佛成了楊德昌電影的标簽,讓你不看就可能猜出電影是他拍的。片中小男孩說每個人隻能看見事物的一半,我覺得挺有哲理的,我其實想到的是“隻緣身在此山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個角色,我們不能用上帝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行為,不能看見視野之外的東西,而導演的作品恰恰給我了一個上帝視角,看得到主角看不到的東西,這或許也是導演對自己的審視吧。今天剛學習到說電影能做到書籍做不到的事情就是由一個場景瞬間切換到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場景,而且可以切來切去,可以達到很棒的視覺效果,仿佛視覺的魔術;而小說不管用再精妙的轉折詞都不可能做到這點,而且往往這麼做也是無意義的。這部電影就很好體現了這點,有很多很精妙的轉場,一個就是屏幕B超胎兒影像,背景女聲說着好像描述小孩的話,瞬間轉場我們才知道這些話是形容電腦遊戲的;鄰居太太和男子偷情,瞬間轉場到不相幹的自己舅舅兒子誕生,其實頗有些譏諷意味;弟弟在上閃電是怎樣形成的課,下一秒就是姐姐打傘伫立雨中的場景;爸爸和初戀的日本相會,與姐姐和男友的約會剪輯在一起,似乎在說明輪回。。
200217我覺得後半部分,導演拍的很沉重也很沉悶,但結局是充滿希望的。電影中的那句“未來三天都是晴天”絕不是指天氣,而是對事态的預告,它指向一個好的結局。對于姐姐看似失戀了,其實是對方知道自己太渣,配不上婷婷的純潔,才不去傷害她。婷婷夢中奶奶醒來,她心中的負罪感消失了,她明白奶奶不會怪她。弟弟也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此,這部電影總體是一部講述“輪回”的故事,以一場婚禮開始,以一場喪禮結束,新生命的誕生,年老者的死亡,年輕的生命去愛、去追求理想,正如父輩年輕時一樣。而作為父輩的父母雖然褪去了青春的激情,卻也多了直面一切的勇氣。電影藝術是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魅力的,電影用象征、隐喻來傳達信息,寄情于景。片中日本賓館-到家之間加了雲層的拍攝,這雲層我想是象征着爸爸的歸途。當人物心情悲痛、低落時,導演會把攝影機轉向人物投射到玻璃上的黑暗陰影。而姐姐含苞待放的盆栽也是姐姐的“新生”。看完電影或許不需要明白什麼,就像有一句話說的,you are what you read。電影也會默默的影響着你,這部電影的内容其實蠻豐富的,我也隻看到了其中的一些方面,還有爸爸待人接物的很多東西,或者電影的一個台詞、一個表情、一種對事情看待的方式都會影響你。我高中看完這部電影,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裡面的一句台詞,當我特别生氣的時候,我就會用那句台詞。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