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條》是一部有種、有趣又有料的電影。說它有種,是因為它毫不遮掩、不打折扣地反映了老百姓最樸素的價值追求;說它有趣,是因為它故事性強,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對白诙諧幽默,既有溫度,又有深度;說它有料,是因為它更新了傳統的法律知識和司法理念,啟發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實現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

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他經曆了從理性到感性的蛻變過程。剛出場時,他就是一個熟谙法律條文和官場規則的理性人形象——除了讨好領導、拉攏同事、會哄老婆以外,還擅長危機公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對待、處理群衆上訪事件。

不管是面對老婆還是上訪群衆,他講起法律條文來都是邏輯清晰、有條不紊,俨然一台運轉良好的“人肉複讀機”,讓你不服也得服——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不管在哪兒都一樣。

相信大家對這種公事公辦的正經人應該非常熟悉,看着也非常親切。在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機器在進步,越來越像人;而人卻在退步,越來越像機器。

沒想到這位檢察官自己的兒子也因為替同學打抱不平,即将被學校處分。他不得不在辦理案件的同時,還得抽出時間處理兒子的事情。

在來回奔波中,曾經理性的檢察官逐漸經曆了自己的思想轉變,對法理、人情、公平、正義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刻闆教條地看待和處理問題,并且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有人情味兒了。

在影片即将結尾的時候,他在聽證會上的慷慨陳詞充滿激情,貢獻了不少震撼人心的金句,比如“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以及“法律的權威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等等。

他的立場和态度表明,在保持理性與合乎情理之前,他已經選擇了後者。相比滿腦子的法律邏輯,同理心和人情味兒讓他更有人格魅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不管是人物塑造,還是情節打磨,完全沒走尋常路,并且是以樸素直白、多線并進的非主流叙事方式來表達主流的社會觀點,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直指人心,說服力強。隻要看過的人都心領神會,想不産生共鳴都難。

在充滿不确定性的當下,這部電影就像“定海神針”,不僅能緩解焦慮情緒,而且能增強安全感,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