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大一上學期的時候看了餘華的《活着》,并把張藝謀拍的電影給看了一邊,如今已過去一年多了,就來說說我對活着的看法。

  中國有句老話叫“好死不如賴活着”,餘華的書似乎正是想表達這種看法,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家裡破産也好,被捉去參軍也好,親人離世也好,雖然自己傷心難過,痛不欲生,可還是要活着,生活還是要繼續,不管是怎樣的生活。不像有些人,随便遇到什麼困難像失業、失戀就要死要活的,把困難誇大化,把生命當兒戲,我不是在指責自殺,因為我認為每個人是有權利自殺的,但是因為挫折而自殺就不值得。困難就是用來克服的,即使你克服不了,忽視它也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吧,但是如果因此頹廢、甚至不想活,那才是真正被困難打敗了。

  這種死不值得,那麼見義勇為、捐軀赴國難的死值得麼?如果我說值得,你可能會說我裝清高,但是我的答案還是值得,因為這種死确實值得,它并不違背好死不如賴活着,它是為了别人的活,為了别人的活而死又何嘗不是一種活?正如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着。”

  所以,死有三種。其一是因病痛、衰老而死,這是大多數人的死,也是最正常的死,沒什麼可說,人人都會的。其二是因挫折無法逾越而死,這種死不是必須的,是可以克服的,這種死是懦弱的,是一種無用的逃避。餘華的《活着》,是不是在譴責這種死法呢?其三是為了别人的活而死,這種死雖不正常,卻有理由,有意義,甚至是光榮的。

  但是,不管是哪種死,都要避免,生命是很可貴的,能活着就活着,幹嘛非得尋死覓活?這是《活着》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另一點吧。總之,活着便是萬幸,活着就有一切。死對自己是一種痛苦,對家人朋友也是一種痛苦,不能輕易說死。

  既然我們要活着,那麼我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要活?對于人活着的意義,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在探讨,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可能會說人活着為了自己和家人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為了名垂青史,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可我的觀點是人活着是沒有意義的,但是追尋人活着的意義是有意義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人活着是沒有意義的。莫說千年萬年,就是你死後百年,可有人會記得你?可有人會知道你曾經活在這片土地上?可有人知道你曾經做過什麼?隻怕隻有你的子孫祭祖時才回提起你。更久一點,你的子孫也不記得你了。再久一點,你似乎就真的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既然如此,那麼你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也許有人會說,有些名人千百年來一直活在我們心裡,至今我們都還記得他,這種人活着應該有意義了吧?可是,當地球也不存在的時候,當一切回歸塵土的時候,當人類都已經不存在了,又有誰記得這些個名人呢?這樣說來,整個人類短暫的一生,就真的沒了意義。就像流星劃過天空,稍瞬即逝,除了美些,對你又有什麼大的意義呢?

  活着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活?何苦來載?道理很簡單,我們要尋找我們活着的意義,雖然我們永遠也找不到,我們要做些什麼證明我們活着是有意義的,雖然結論本身就是錯的。因此,我們要活,還有不斷為其找理由,找意義。所以說,我們尋找活着的意義是有意義的,意義就是為了我們能活着。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要怎麼活着呢?答案是怎麼精彩怎麼活。對福貴來說,守着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精彩,對于你,你的精彩是什麼?我的精彩又是什麼?我不知道,也許就是找份好工作,遇到一個我愛他他也愛我的人,在有幾個知己好友,有幾本好看的書,就是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