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導演就是不演了嘛!

這部12月1日上映的電影裡涉及了中國式家庭在親子關系中一直以來存在着的遺毒和隐痛——一個個視孩子為可供支配的奴隸和财産的父母激起了孩子心中的主客體融合焦慮。

關系中的沖突與對抗升級的同時伴随着雙方行動上的否認(拒絕配合),然後不斷惡性循環,使得原本有學習潛力但在去分化防禦過程有困難的孩子出現能力與現實成就的脫節,從而徹底患上心理疾病。

而電影中女主的成績下滑至墊底僅僅隻是外部表現中的區區一種罷了。

...

導演十分明智地在這樣一部合家歡電影中避開了所有這些問題。

孩子有問題别擔心,罵一頓鏟一耳屎就好啦。一個月後原先年級倒數的孩子會像電影裡那樣一聲不吭地把成績單拍在桌上,一看分數自然是哈工大水平。屏幕内外的父母嘴都笑歪了,主打一個雙赢。

你藝術片或許有點小賺,但我永遠不虧,這個巧妙!

...
...

當然結合文章開頭,我們經常會在中國的銀幕上看到這類120分鐘的小品。

它們或許會蹭一蹭一些真正的問題,但本質上永遠都是一部部大型商業教育宣傳向連續劇,換湯不換藥,無論它披着的是戰争(某手)、曆史(某紅)、懸疑(某人)還是溫情的外衣。

對于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會像中國式親子關系一樣,為避免焦慮而回避解決與溝通的可能。

...

總的來說,這些電影就是這麼個邏輯,如果有想體驗萌寵治愈順便笑一笑緩解一下996壓力的朋友有福了:進電影院你都不用選,閉着眼睛賀歲檔裡高低摸一部,過年兩個月治好了老處女座二十幾年的選擇困難症。

不是醫院去不起,而是看這玩意兒更有性價比,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