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經提到,華納 歐蘭德+陸錫麟的搭配,是最符合觀衆心目中的陳查理父子形象的。一旦有所比較,才知道歐蘭德最像中國人,而陸錫麟最像傳統中國人。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随之歐蘭德的去世,雖然沒有看到精确的資料,估計也是酒鬼通病去世的。所以再次也多提一嘴。身邊如果有酒精依賴症的家屬,一定要盡可能制止或者遠離,如果對方醉卧街頭被車壓了,倒也省心,最怕的是換來中風偏癱,家屬就要倒八輩子黴運了。
說回電影,20世紀福克斯,在歐蘭德去世後,又換上了悉尼,托勒+楊森組合。當然,除了陳查理不可以搞一個陳查理二世以外,楊森倒是好辦,直接就就陳吉米。對比之前翻譯的另外一部《陳查理之上海寶箱》,楊森在那部電影中,就叫陳湯米。說白了都是換湯不換藥的輸出,純純為規避版權問題。但是那部電影其實很垃圾,楊森已經老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漢堡包吃多了,通常上個世紀黑白片年代,肯定賦予華人特定的刻闆印象,結果楊森這家夥,長的老高。年紀又大,結果變成了傻大個,還扮演未經世事的傻兒子,确實讓人倒胃口。
本片的楊森,個子不高,年紀比較輕,扮演陳查理的二兒子陳吉米,倒也跟之前陸錫麟扮演的陳利(LEE),挺像親兄弟,這樣劇情交代的絲滑很多。
但開始讓人不适的,就是陸錫麟為何符合洋人對于華人的刻闆印象,拼命裝傻充楞,但眼中的目光還是很銳利,但楊森就不行了,看着就傻。特别類似《原野奇俠》中那位小破孩一樣,總是嚷着shane,shane,shane叫個沒完,在陳查理中,被刻闆印象上了緊箍咒的楊森,沒完沒了的:“gee pop! oh,pop! 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由于是密室脫困的風格電影,除了電影外攝的成本低以外,就是給了楊森在這個蠟像博物館了,瘋也似的,總是沒完沒了地喊那幾句,讓觀衆看了心煩。還好,末了還貢獻出了幾句我最期待的粵語,看來這批華人都是廣東中山籍的,包括《陳查理在上海》,也可以找到類似證據。估計也是真正從檀香山那邊找過來的。
而作為歐蘭德的替身,悉尼.托勒好像跟歐蘭德一樣,都是瑞典裔的,但樣子就實在太鬼了,還是歐蘭德偏向于華人,而且比較起來,歐蘭德很多所謂孔夫子或者中國古人的所謂哲學智慧,當然,不必深究,電影就是電影,不是學術著作,因此不必深究其到底是不是孔子說過,魯迅說過,或者佛祖說過,比較看電影的觀衆,大多數是為了輕松娛樂,不是來聽說 教的,但可以肯定是,悉尼.托勒除了樣子不太像,哲理說的也不多,對于楊森的表情,不像一個父親的态度外,其他表現還是中規中矩的。我接下來想翻譯的,同樣是他演出的《陳查理之上海眼鏡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