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謝魏書鈞導演和朱一龍先生的合作,才能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到《河邊的錯誤》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的藝術佳作,文學作品影視化得到了原作者餘華先生的高度認可,這是一種文學、藝術和影視創作技能的激烈碰撞,在當時當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目前影片國内票房已破2.5億,參考入圍三歐的藝術片單票房記錄,電影已經在朝着票房冠軍逐鹿!
作為這部電影的的衆多“哈姆雷特”解讀者之一,我認為這部電影概括下來很簡單,就是非理性無邏輯的瘋子殺了人,而且是連續殺人後,把一個講理性重邏輯的刑警隊長給逼瘋了的故事。但很多人之所以表示看不懂,是因為大多數觀衆思維都被主角馬哲帶着走,都順着理性的藤蔓,想要尋找一個更有邏輯的答案,所以就是一個理解馬哲并且成為馬哲的過程。因此這個電影的宣傳語是“沒有答案,不如發瘋”,其實十分貼切。
故事的一開始,就是一個戴着大檐帽的小朋友在玩警察抓壞人,這個手持木槍的孩子推開了一扇扇門,都空空如也,當打開最後一扇門的時候,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大雨滂沱,自己已身在斷壁殘窗之末,而跟孩子遙遙相對的就是在雨中無知無覺的主角馬哲,這是透過雨簾的第一個鏡像,也透過孩子的遊戲隐喻了馬哲的結局。
馬哲出現在局長辦公室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異類,他坐在最邊緣的座位上,不穿警服,以至于看到這個開會的鏡頭時很多人根本沒找到朱一龍,後來果然不出所料,他們隊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了,隻能勉強搬到了電影院,所以馬哲雖然看似是個警察大隊長,但放眼這個警察體系裡,他也隻是一個“邊緣人”。
于是,當發生第一個命案的時候,他對同是“邊緣人”的瘋子是有同情心的,加上村民的“證詞”,瘋子很溫和,從來不打人等等判斷,他覺得幺四婆婆被殺一定沒有那麼簡單。于是他像經典偵探電影演的那樣,一步步找尋證據,希望可以查明真相,不冤枉一個好人。
但是在那樣一個年代,師生戀婚外戀的錢玲和王宏被牽扯了出來,喜歡異裝癖的大波浪許亮被牽扯出來,甚至連殺人兇手都不怕的小朋友,都作為一個個鮮活而又另類的形象被放大在這個刑事案件裡,在那個相對保守、不開化的時代背景下,他們于案件來講或許是好人,但他們的邊緣化身份注定會被這個時代所吞噬。而更悲哀的是,一個是想要護住所有人的正義刑警,一個是内心如孩童般簡單不谙世事的傻瓜,卻被命運指控作為一切錯誤的推手和殺手,相遇在河邊,被命運審判,或死或瘋。
所以電影裡無處不在做鏡像,瘋子和馬哲第一次見面在河邊,他們的影子映射在河水裡,分不清誰是誰;許亮每次出現都會有一面鏡子,他死後,馬哲精神恍惚,穿着跟許亮幾乎一樣的灰色棉衣對妻子笑意盈盈,偶爾撥棱一下頭發的樣子也像極了許亮,連後來跟局長的對話,都是許亮體,瘋子安排我殺了他,您再把我殺了,這件事就圓滿了,讓人聽了簡直細思極恐!好像許亮的一部分甚至瘋子的一部分已經滲透到了馬哲的身體裡一樣。更可怕的是,最後一個片段裡陽光普照看似其樂融融的合家歡場景裡,馬哲的寶寶卻命運般地做着跟瘋子一樣的玩耍動作,一切都是鏡像,都是停不下來的悲劇循環。
電影裡刻畫的“邊緣人”悲劇,是特屬于那個時代的不幸,短短的104分鐘,制作團隊把一切都交代的那麼模糊又那麼深刻,真是功力了得!我覺得好電影就應該有它的藝術性,一部電影可以讓觀衆有數不清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就像餘華先生說的,帶着“空白之心”而來,哪怕隻收獲到一句話,也是跟自己的一次深刻對話,人最大的進步應該是了解自己,電影有這樣的功效,誰能不說是好電影呢。
另外,不得不好好誇誇朱一龍這個演員。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膠片拍攝,我也不了解,但據專業考證,最後《河邊的錯誤》隻用掉了2.6萬英尺的膠片,片比是(拍攝素材時長和最後成片時長的比值) 6:1,工業化成熟的好萊塢膠片拍攝片比一般是20:1。之前國内的電影大概是12:1的樣子。特費膠片名聲在外的王墨鏡,拍《阿飛正傳》用了60萬英尺的膠片。大陸的記錄大概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用了25萬英尺的膠片(片比20: 1)。在膠片技術成熟的黃金年代,國内厲害的團隊片比可以做到3~4:1。但在這現在這麼沒啥人用的年代,這次膠片拍攝他們在大陸連靠譜的沖印公司都找不到,導演又是首次膠片拍攝長片,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克服重重障礙,成就優秀作品(瑕疵在所難免),片比還能達到驚人的6:1,着實有點奇迹了。這讓我不由想到之前導演在浙大路演說過的,他們片場演員表演完之後,監視器上其實是看不清楚演員的那些表情和微小的動作的,因為基本都是雪花兒,所以說這就非常依賴演員對自身表情、情緒以及動作等的控制力,這個是非常非常難的,因為他看不清回放,他隻能自己在演的時候就控制好,當時主持人說這是一種記憶力,我覺得記憶力并不是很準确,應該是一種強大的把控能力吧,對自身所有的感官和肢體都可以控制自如,在餘華老師評價含龍量98%的電影裡,朱一龍到底自控力得強大到什麼程度才能這麼省膠片,答案不言而喻。
我覺得朱一龍可以接這樣一部并不讨大多數觀衆追捧的片子來演是真的很勇敢,這是他對影視創作不懼任何類型的态度,隻要是好故事好團隊,他就會勇于嘗試和表達,他信任的不是自己的眼光,他相信的是觀衆的審美!觀衆總會發現片子的價值,或早或晚,或褒或貶,能夠引發一種讨論,就是傳遞一種思想,表達一種态度,中國的藝術作品創作才會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吧。《河邊的錯誤》做到了,一個來自8090年代的時代悲劇給我們現代人帶來哪些思考,相信每個現代人都會有不同的衡量,這種跨時代的聲音何嘗不是一次呐喊,它于很多人是振聾發聩的,我想這就是先鋒電影的獨特魅力,中國電影有這樣的代表,相信會越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