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第一次參加局外人觀影團的活動,和衆多影迷一起欣賞了喜劇電影《走走停停》。整個觀影過程給了我不少驚喜,劇情川味兒十足(主要拍攝地點在四川内江,極具煙火氣和松馳感),老中青演員都是實力派,不僅演技精湛,四川話也說得挺溜。

其實影片好不好,從觀衆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來。這應該是我近幾年來,在現場聽到的笑聲和掌聲最多的影片——有趣有料、悲喜交加的故事情節完全找準了觀衆情緒的出口,讓人不自自主地感覺那些熟悉親切的生活片段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直到影片放映結束,我仍然沉浸在诙諧生動的劇情中。當部分主創人員來到現場,熱情地與大家互動交流的時候,我的大腦卻沒怎麼跟上節奏,事先想好的問題也記不起來,隻覺得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和簡單樸素的片名一樣,影片既沒有唱高調、打雞血,讓人精神抖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沒有發牢騷、潑冷水,讓人意志消沉,沒到黃河心先死。

影片中胡歌飾演的北漂返鄉人員“吳迪”和他的家人都很有意思。他本人處于工作不順、感情失意的空窗(檔)期,盡管人到中年一無所有,但不沮喪、不頹廢,連回家啃老都自信滿滿。

他家裡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父母早已退休,妹妹在開出租車。他從北京回來,家裡就多了一張吃閑飯的嘴。父親生怕兒子躺平,急着托人給他落實工作問題,母親倒不介意兒子沒有工作,隻要逛超市有人陪就行。

雖然他自己也在積極應聘新的工作崗位,但并不順利,父親費盡周折托人找的工作,他又一口回絕。直到他在街上排隊領免費雞蛋,偶遇正在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的高中同學,才在她的激發和幫助下,重燃導演夢。

因為資源有限,他自己以前創作的手稿就是劇本,父母簡陋窄小的單元房就是拍攝基地,父親藏在書裡的私房錢就是拍攝經費,年輕時愛做舞蹈夢的母親和一位早已過氣的話劇演員就是男女主演,身強力壯的妹妹則主動給攝影師當下手。

這場面真是比“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讓人感動——全家總動員去拍一部電影,各自發揮特長,分工明确,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盡管拍攝過程磕磕絆絆,難免發生矛盾沖突和意外事件,但也給了他重新認識和理解自己家人的機會。他眼裡的家人,不再那麼平庸和瑣碎,不僅全力以赴支持他的藝術夢想,而且自己也有未了的心願。這些都促使他進一步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特别是影片中的母親金句頻出,簡單樸素又富有人生哲理。比如她在和兒子私下談心時說,“生活有點小秘密,日子才過得下去”。

又比如她在接受兒子的同學采訪時說的那句話,“人總是下意識地選擇更容易走的那條路,有遺憾很正常,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的”。

再比如她為了安慰兒子說的那句話,“你不用是屎也不用是金子,是一個普通人就好,走走停停是人生的常态”。這剛好是影片的主題,也是主創人員最想對那些和“吳迪”一樣,經曆過各種失敗和挫折的人所說的話。

電影臨近結尾的部分,母親突然離世,父親則戴着假發,穿着碎花連衣裙,代替母親補拍了後期的鏡頭。看着父親模仿母親的動作,在廚房裡做綠豆冰糕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那篇回憶父親的散文……

隻是影片中的父愛要更加寬泛一些,既包含了對兒子的愛,也包含了對妻子的愛,但都同樣深刻細膩,真摯熱烈。

影片的結局還算完美,妹妹離開家鄉,和别人合夥開了健身房。哥哥則一邊開出租車,一邊體驗生活。不知道是命中注定還是機緣巧合,銀幕上已經去世的母親最後被授予了最佳新人獎 ,而銀幕下飾演母親的演員嶽紅也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歌在影片中的表演也相當出彩,兼具力道和味道。他塑造的返鄉男形象和那些生活在偏遠小城市中不起眼的普通人相比,沒有太大區别,親切自然就不說了,分寸還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正做到了失意不失志,丢人不丢份。

哪怕在片中被别有用心的當地媒體刻意宣傳為北漂失敗的“廢柴”編輯,他也沒怎麼難過和生氣,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他相信自己即便是“廢柴”,也有重新燃燒起來的那一刻。

其實胡歌本人在成都路演現場對“走走停停”的解讀也很到位,他認為活得優秀,不如活得真實和真誠。當有一天發現你的“走”是在走給别人看的時候,那倒不如讓自己停一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