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氣溫逐漸升高,電影市場越來越火爆,各種類型的國内外大片争奇鬥豔,讓人目不暇接,質量也難免參差不齊。以我多年觀影的經驗,如果隻看院線評分和宣傳預告片,不一定就能篩選出自己喜歡的好電影。

正如我們到超市買東西不能光聽銷售人員自賣自誇一樣,下單前至少得看一下配料表裡有沒有反式脂肪酸、食品添加劑之類對身體有害的成分。

所以在選擇電影的時候,我們最好也看一下“配料表”,除了主演、導演、制片人以外,還有編劇、攝像和音樂。特别是編劇,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沒有好的編劇,就不會有好的故事腳本,電影自然成了基礎沒打牢靠的“豆腐渣工程”。即便演員、導演的實力再強,也回天乏力,擋不住急速下滑的市場口碑。

就拿新上映的《銀河寫手》來說吧。乍一看預告片和主創人員名單,我一個也不認識;影片的故事題材也偏小衆,聚焦于一般人不怎麼了解的編劇行業。但它能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同時獲得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編劇獎,也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這部影片包括導演在内一共有三個編劇,創作劇本的靈感來源于他們自己的人生經曆。雖然是新人新作,拍攝成本低,鏡頭語言比較生澀,但在内容表達上不缺力度和深度,頗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

影片沒有按套路出牌也就罷了,還要積極地反套路、揭短闆,曝光行業内部繁瑣、低效的項目運作流程,用荒誕、幽默的表現手法來盡情發洩作為職業寫手的憤懑和無奈。

沒看電影以前,我以為編劇是一個風光的職業,受人尊重,又有話語權。看了電影才知道,真正有話語權的是項目投資方,劇本得按他們的意見來改,編劇隻能聽話照做(不照做就終止項目,錢也拿不到),任憑自己的原創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

難怪有些根據某某小說改編的電影,除了片名借用小說标題外,故事内容大相徑庭,而且在叙事架構和邏輯編排上甚至還不如原著小說。但小說原作者(同時也是影片的編劇)在參加電影宣發活動時,還得微笑着說,“改得好,是我想要的樣子”。

有名氣的作者尚且這個态度,沒名氣的小編劇就更是任人“宰割”了。正如片中的兩位年輕寫手,面對投資方的無情壓榨,剛開始還能忍氣吞聲,時間一長就繃不住了,憤怒的情緒剛爆發出來,立馬就被踢出了劇本創作團隊。在生存的壓力下,他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學會按照項目方的需求,以服務者的身份來從事劇本創作,不再計較内容的合理性。

按照世俗的眼光,他們總算成長起來了——心态放平,擺正位置,放棄追夢。但他們和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女朋友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後者冷靜懂事,服務意識遠比他們強,進步的速度自然快得多。當他們在為配角應該是人還是狗斤斤計較的時候,女朋友已經從做會議記錄,升級到了做跟組編劇,該拿的錢也拿到了。

單從技術層面看,他們也不是不懂編劇行業的套路,甚至非常貼心地設置了一個橋段,一邊表演,一邊解讀通用的編劇公式,比如什麼叫“救貓咪”,什麼又叫“節拍器”,讓觀衆既看熱鬧,也看門道。

但他們并不願意像女朋友那樣成長,不願意夢想被埋沒,更不願意套用别人制定的公式,隻想堅守初心,寫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結果兜兜轉轉一大圈兒,他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在郊外的樹林裡,他們把共同創作的第一個劇本埋到土裡以後,選擇了重新出發。銀幕上也适時出現了“人物沒有成長”這幾個大字,這是表示遺憾還是表示認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那些不習慣按照标準答案解構問題的人,也許會和我一樣,認為沒有成長也是一種成長。

其實這部看起來比較突兀、缺少合理性鋪墊的電影,創作态度卻很實誠,不講空話,不踩假水,那些看似荒誕的情節也并非憑空捏造,都能在導演的生活中找到出處。有時候生活的戲劇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既不講邏輯,也沒有什麼道理,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不承認也沒有用。

影片結尾部分的彩蛋倒是很有創意,他們的劇本在百年以後被挖了出來,陳列在博物館裡。人們好奇地看着這件出土文物,内容雖然不如機器創作的作品完美,但卻無比珍貴,畢竟那時候已經見不到什麼完全由人類自己創作出來的東西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簡單、純粹又讨人喜歡,雖然講的是一個沒有成長的故事,卻讓我看到了更多成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