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这些年的观影体验来看,不管是科幻还是魔幻题材的系列影片,续集通常很难超越前作,并且时间间隔越长 ,就越容易背离创作的初心,甚至狗尾续貂,让观众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

但今年3月初刚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沙丘2》就没有陷入这种“怪圈”,无论剧情编排还是画面质感都不亚于前作《沙丘1》,并且和后者一样,叙事架构、精神内核完全忠于原作,算是对得起科幻迷们长达三年的等待。

《沙丘2》不仅与前作在人物关系、故事内容上相互承接和关联,而且在叙事方式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即便你早已忘记了前作的具体内容,或者压根儿就没有看过前作,对观影效果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和前作一样,《沙丘2》的画风依然朴实凝重,没有时尚炫目的金属质感,没有咄咄逼人的超级智能,更没有硬核烧脑的科学猜想。

并且与那些高调展示新科技、新发明的传统科幻影视作品相比,《沙丘2》显得低调克制,只有“人工”,没有“智能”。沙丘上的原住民不管是驾驭沙虫,还是与敌人搏斗,使用的都是不起眼的冷兵器。

毕竟影片背景是后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早已发展到相当高的地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也被人类全部消灭。在技术的反噬效应下,“屏蔽场”让有速度、有效率的热兵器无法发挥作用,这才使冷兵器重新派上了用场,真是既讽刺又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日本影片《生存家族》,讲述在大停电的灾难降临时,人们的生活逐渐失控,被迫重新回到原始生存状态的故事。在资源还没有耗尽的今天,我们难免会觉得影片中所展示的生存困境只是个笑话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

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越是依赖高科技、互联网和各种智能设备,我们的生存能力只会越弱。别说停电好几个月,就是停电好几天,甚至好几个小时,我们都无法忍受——倒不是担心冰箱里的食物会变质,手机缺电、网络瘫痪才真正让人抓狂。在智能手机早已成为我们外挂器官的今天,试着想像一下,该如何过好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日子?

没准儿我们还需要向生活在沙丘中的原住民学习,把周围的各种资源利用到极致,连死人身上的“水”都要收集起来。他们对沙虫的利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当作生物武器对付敌人也就算了,还要把它们当作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当作能够提供生命之水的“源泉”,榨干它们身上最后一滴水。

其实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太空版《权力的游戏》——在充满诗意和张力的场景下,展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血腥残酷的权力斗争。并且影片主题宏大、内涵丰富,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其实是借神话来说实话,借科幻来反映现实。这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既能带给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也能带给人严肃认真的思考。

观赏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是科幻电影太现实,还是现实生活太科幻?优秀的科幻电影往往不会脱离自然生态和现实基础,它们就像能看见未来的保罗和他母亲,试图跨越时空的限制去思考人类的命运。

而当我们和那些三观完全不一致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算讲的是大实话,他们也不会相信,只会当做神话来听。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科幻电影中的“现实故事”其实并不遥远,充满幻象的现实生活倒像是真正的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