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以往的慣例,豆瓣評分在7.0以下的電影,通常不會花時間關注。但是随着觀衆的價值觀和審美日益多元化,豆瓣評分也有走極端的時候——像《雲邊有個小賣部》這種讓人看了心情愉悅的電影,評分卻低至5.1分;而像《涉過憤怒的海》這種讓人看了失望透頂的電影,評分卻高達7.2分。

所以當我看到新上映的《默殺》在豆瓣上的評分僅6.6分時,并沒有選擇性忽略它,仍然出于對影片主創人員的信任,走進了電影院。

好在影片并沒有讓我失望,節奏快、反轉多,沒有嚴重的邏輯硬傷,兩岸三地的演員除了口音不怎麼協調外,表演都非常給力。張鈞甯塑造的母親形象,尤其出彩,既有為母則剛、護女心切的一面,又有冷漠自私、隐忍負重的一面。王聖迪小朋友的表演也十分到位,她飾演的“啞巴”女兒外表柔弱,内心堅韌,有勇有謀,是影片中唯一能夠笑到最後的人。

就劇情編排而言,影片是以多個人物的視角來展開故事情節,讓我們跟随鏡頭,層層抽絲剝繭,直到發現最後的真相。并且影片在設置反轉情節方面,注重細節和邏輯,不是單純為了炫技而反轉,而是做到了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甚至某些片段為了增強反轉效果,還會通過鏡頭切換和人物對白,故意把我們帶偏,誤以為兇手是另外一個人。像我這種不提前了解劇情,連預告片都不看的人,在看電影時就特别投入,完全跟着節奏走,幾乎每一個反轉都能刺激到我的大腦皮層。

雖然影片的故事題材與校園霸淩、未成年人犯罪息息相關,談不上新鮮,同類型影片我也看過不少,但它更強調在目睹壞人壞事時,圍觀者保持沉默所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和嚴重後果。影片通過精巧的構思、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引起大家對沉默現象的關注和反思,從而意識到打破沉默的必要性。

沉默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是一種行為處事方式。我以前挺愛唱《沉默是金》這首歌,覺得裡面的歌詞字字珠玑,朗朗上口。但這首歌主要是針對流言蜚語來寫的,并非針對壞人壞事,比如“是錯永不對,真永是真,任你怎說,安守我本分”,又比如“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

喜歡看警匪片的人想必對這句台詞也很熟悉——“你有權保持沉默”,一般是針對犯罪嫌疑人來說的。後者依法享有沉默權,有權拒絕回答對自己不利的提問,并且司法機關在調查過程中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種沉默權不僅有助于制約政府濫用權力,減弱警方對口供的依賴,而且有助于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害。

因此在某些特定場景下,保持沉默并不是什麼壞事,既能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又能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身邊的長輩、領導也經常把言多必失、謹言慎行之類的詞語挂在嘴上。

但影片中的沉默顯然不是針對個人修養和公民權利而言,主要還是指當事人不僅缺乏同理心、社會責任感,而且法律意識淡薄,以緻于能毫無任何心理負擔地縱容身邊的壞人壞事。

并且我們對這種沉默應該不陌生,即便沒在電影裡看過,也在新聞報道裡聽過,甚至自己沒準兒就是沉默的幫兇或者受害者。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對這種沉默更是深惡痛絕,早就警告過世人,“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隻可惜這句醒世名言沒有印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上。

正因為電影是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所以其真實性并不在于照搬各種瑣碎的生活細節,而在于能夠審視生活,捕捉到生活的本質,從而能夠激發觀衆思考和産生共鳴。

就這個層面而言,影片的視聽語言在觸動人心方面相當成功,涉及的多元化社會議題既典型,又有代表性,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觀賞完電影,我又想起了英國詩人約翰·堂恩那首著名的詩:“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一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塊,那本土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