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見文末)
為了讓人們獲得一種“走在鲸魚背上”的感覺、讓人們感受自然界中真實的風和雨露,藝術家Christo自費在意大利伊塞奧湖,用22萬個浮動泡沫組裝成了一條長達5KM的水上浮橋,每日招攬上萬遊客前來“行走”。體驗這個盛大的藝術創作,無需花費一分錢的門票,Christo說“浮動碼頭是街道的延伸,屬于每個人。”
水上浮橋對公衆開放了16天,可為了這16天,Christo可沒少費工夫。他與多國政府溝通,最終隻有意大利同意他這項公衆藝術。從購買浮橋、布料、安置場地、協調工作人員,到與政府部門協商限制遊客數量、根據天氣制定預案,再到開放展覽時處理孩童走失等突發事件……我們看到在這項藝術展覽背後,更多的需要一位藝術家成為一名優秀的組織者、溝通者,藝術家在俗世中被大衆塑造出來的那種不食人間煙火、沉默寡言、特立獨行的癫狂形象,一個也沒有出現。相反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處處與政府妥協、時時為遊客安全而擔心的藝術家,酷似一個消防隊長、一個戰地指揮官。
藝術這事是需要激情和靈感的,但也需要責任心和耐力。因為藝術品必然是要面向公衆展出的,于是就不得不考慮公衆的接受度和商業運作,你也就必得和政府、媒體、公關團隊、運維人員搞好關系,甚至得完全理解他們、理解他們其實并不對藝術有多關心,這就是身為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俯首甘為孺子牛”般的耐心。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家也必須從生活中取材、并以之打動觀衆。這就要求你不能太俗、也不能太雅,太俗專家評論員不會認可你,太雅市場大衆不會買你的賬,所以藝術到最後竟也演進成了一場平衡的藝術。2010年的《盜夢空間》票房口碑雙豐收,因為它既有嚴密紮實的劇本、又有大牌酷炫的明星,既有深度也有賣點,亦俗亦雅、恰如其分。
如果是一名導演,你會隻和演員講劇本嗎?當然不會,你還得和各大影視公司談合作、拉贊助,電影上映前還得買廣告、刷流量,這些看似與藝術無關,卻着實十分重要。雖然有公關和經紀公司幫你在打理這些,但是你不可能和這些内容“絕緣”,也不能對這些繁瑣的項目“無感”,這就是市場規律,這就是生活啊。
所以有時我覺得那些大導演、大藝術家真的不易,一身的遺世獨立的才氣,還得一頭紮進這紅塵滾滾之中。心裡幽怨、表面幽默,在看穿一切人的外衣的同時還得維護遷就他們,這一切都不亞于一種“人格分裂”。但也許至高的藝術境界就是能夠慈悲地看待這世人的一切欲念、并從心底愛憐他們、接受他們、維護他們。畢竟,哪怕是再出世的藝術,也得在入世的過程裡和衆俗面前展現它孤高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