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非專業評價呢,因為我既非影視劇專業出身,不會使用專業的術語詞彙,也不是王家衛電影的研究學者,隻想站在觀衆的角度來談談看法。

鏡頭下的《繁花》:一場如夢似幻的滬上嘉年華

王家衛是尖沙咀長大的上海人,被香港文化洗禮,卻也懷揣着對上海故土的迷戀。

他過往的很多電影都在呈現他視角下的上海,最著名的一部是《花樣年華》,梁朝偉那袅袅娜娜暧昧的煙圈和張曼玉風情萬種的旗袍身姿在上海小巷裡散發着無與倫比的舊上海風情。

...

王家衛鏡頭下的上海,總是一股濃濃的暗黑系迷離風格,充滿着對寫意性美學的追求,他的拍攝角度很大膽很有特點:

1、随處可見的遮蔽與窺視

他喜歡用旁觀者的視角講故事,注重構圖,很多人物鏡頭都是1/3格式,或是用簾布、玻璃、隔斷、牆角等等構成窺視的效果,有着強烈的叙事意味。

...
...
...
...
...

2、手提拍攝

手提攝像機拍攝,人為地造成畫面的模糊感,增加了故事情節的不确定性(動态感配圖難找,大家自行看劇體會)。

...

3、誇張的廣角鏡頭與距離感

人物有時會被擠壓在廣角景深的邊邊角角,強化了畫面的壓迫感。

...
...

4、善于用光線與色彩營造氛圍

我們在《繁花》中看到了各種燈,街燈,台燈,水晶吊燈,霓虹燈……色彩缤紛,上海老洋房的彩色玻璃花窗、海派風情的紅磚石庫門、複古花磚、墨綠、金酒紅色的大面積應用,大多時候美麗奢華,呈現出萬花筒般的绮麗風情,這些都為劇情推進營造出了優秀的氛圍,有緊張激烈的,有暧昧多情的,有孤寂無奈的,有市井煙火的,千姿百态。

...
...
...

5、使用大光圈拍攝人像

很多人物出現的鏡頭是用大光圈呈現的,使得人物顯得更加得神秘、浪漫、令人難以捉摸。

...
...

6、喜歡夜間光線下拍攝

全劇90%都是夜間光線下的拍攝,這符合王家衛一貫的風格,夜色下的一切人或事物都會被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很容易通過幻夢般的光暈和色彩來凸顯人物和劇情。

...
...

王家衛很聰明,與其用新打造的音樂去搭配新的故事,不如用經典的文化符号—音樂來直接勾勒出那個年代的形象,歌聲一起,不用多做鋪設,信息量直接就出來了。這是90年代大型集體回憶現場,是經曆過那個年代人們的共同的夢。

他安排老牌港星前來客串,如溫兆倫、鐘鎮濤、趙雅芝(隻聞其名)、費翔(高仿版本)等,用意與歌曲如出一轍。

...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配樂風格值得關注。

一是戲曲名段的頻頻出現。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玲子住的亭子間的樓下那位頗有故事感的史老師,戴着金絲邊眼鏡溫文爾雅的“史老師”,被網友認為是最像上海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者正是上海京劇院梅派青衣史依弘。

...
《繁花》的叙事和細節:回憶多卻不“殺”,稍顯淩亂跳脫

《繁花》拍的是新中國的上海,聚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伊始,新事物鱗次栉比,老貴族如阿寶,“新錢”如強慕傑開始劍拔弩張,黃河路、進賢路、南京路等發生着一系列關于證券、股票、實業、資本之間的共生博弈的故事,商戰場景正是:“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
...
...

上海的裡子和外表都被王家衛拍得很好看,很摩登,很市井,又充滿着人情世故。劇中老上海的弄堂、亭子間、小賣部、霓虹燈、馬賽克、水磨石、古典歐式、巴洛克風的建築都做了很好的還原,很有年代代入感。

...

上海本幫菜如排骨年糕、黃魚撈面、幹炒牛河、泡飯,香港菜如仙鶴神針、川烏、船王炒飯、大王蛇等都被如數家珍地呈現了出來,表現出王家衛對粵港交融文化的熟稔和深厚感情。

...
...
《繁花》中的人物角色

毫無疑問,胡歌成功演繹了寶總,胡歌就是阿寶,他的氣質與寶總完美融合,他演繹出的深情和能力讓人信服。但劇版的寶總成長之路沒有拍出來,他在商場上的殺伐決斷、對人情世故的輕松拿捏、刻在骨子裡的深深善意從何人來,我們隻看到他與雪芝的片刻過往以及與玲子、汪小姐的零碎片段,對這個人物的成長線卻仍然不甚了解。寶總這個極具魅力的人物如無根之木,無處尋源。

...
...
...

王家衛鏡頭下的人物總有着撲朔迷離的台詞,一半靠說,一半靠猜,倒是很符合鏡頭的神秘迷離之感,但本劇又有不同。

《繁花》有着《花樣年華》的光影,《東邪西毒》的台詞,《一代宗師》的大事件場面,卻總讓人感覺很多演員的演出或浮誇造作,用力過猛,像是很多幕話劇的拼接;又或者故作高深,實則懸浮,像極了中年版的《小時代》。

...

得失不論,毀譽由人,《繁花》之下,繁華落幕。無論如何,這是王家衛眼中的滬上夢幻年華,是他對一個年代一座城的懷念,我們須細品,再細品,才不枉王導的十年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