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國内首部反家暴電影,我全程忍住了極大的壓迫感和強烈的不适才看完,情節的推進讓人不禁一次次想到:這到底是怎麼過審的?這個?那個呢?……真的很想向創作團隊的勇氣緻敬,敢挑這麼一塊硬骨頭。

開場是一個普通的商務飯局,女主是一位平凡的職場女性,雙方合影的時候,男客戶的手摟住了女主的肩膀,不停地往下滑,女主竭力避開——這也是很常見的揩油手段,平平無奇。但往後看,才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女主回家之後,丈夫拿起手機質問她,屏幕上赫然是剛才的合影。此時我還以為是女主自己發的,覺得男主控制欲有點強。可是随着男主一串連珠炮似的質問,才知道根本不是她,是飯局上的同事發的,而女主看到後已經立刻請同事删掉,然而,男主已經在第一時間截了圖。

從這裡開始隐隐感覺不妙,但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令人有些不适的開頭,僅僅是一部大型恐怖片的序幕。拉開之後,我甚至來不及喘口氣就被一把拽了下去,跟着女主來了一趟地獄之旅。

影片從頭到尾貫穿一個主題:取證之難。這個點可謂正中靶心。

很多人不假思索:取證為什麼難?被打了,驗傷不就行了嗎?别忘了,法理上的取證要求非常之高,必須即刻驗傷,而大部分女性受傷後,很多都無法自主去醫院,還會遭到男方阻撓。女主在被毆打之後第二天就去做了驗傷報告,但已經沒有法律效力了。更重要的是,傷殘鑒定等級也非常嚴格,普通家暴根本達不到立案标準,輕傷二級以上才能構成刑事犯罪,輕傷二級是什麼概念呢?去年某個知名的深夜街頭打人事件,最嚴重的傷者都隻有輕傷二級。家暴行為是逐漸升級的,帶有很強的迷惑性,不易識别。剛開始的時候程度較輕,我們的教育中缺乏“惡的教育”,大部分女性都是“乖乖女”,面對暴力表現得徹底無助,沒有絲毫還手之力,首先産生的是自責“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尤其像女主這類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知女性,工作能力突出、社會評價比較高,被施暴後尤其容易陷入角色混亂,無論如何都不能用邏輯分析清楚“他為什麼會打我?”從而産生嚴重的認知錯位,更難理智應對,這是她們的第一層旋渦。

其實施暴方是不講任何邏輯的,他們往往給自己打造了強大的保護屏障,營造了老實巴交、熱心助人的人設,比如日常待人接物溫和有禮、平時主動幫忙按電梯等等,不在親密關系半徑之内的人幾乎沒有機會“體驗”,所以他們的暴力行為被揭發後,連父母、老師、同學都很難相信,受害方會陷入“無人相信、反被質疑”的第二層旋渦。

就連女主的代理女律師,一開始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當事人,覺得她反複無常,懷疑她太“作”,直到親眼看見男方的殘暴毆打才确認。在家暴中受到的傷害程度和細節,女性連對最好的閨蜜都難以啟齒,這就是上野千鶴子在《始于極限》中分析得非常清晰的“恐弱”心态: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受害者。

對于有孩子的女性來說,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她們無論如何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甯肯咽下所有的委屈也要維護父親的“人設”,不願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個暴君甚至惡魔。

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對于占據優勢的一方(也有極少數女性)來說是個潘多拉魔盒,一旦嘗到了使用暴力的甜頭,比如快速讓對方妥協,ta們就會忍不住持續用下去,而當後期妥協門檻變高以後,暴力手段也會加重,愈演愈烈。

在暴力升級以後,男方也會開始以退為進,每一次都會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他們的道歉确實也是真心的,這會給女方造成一種“隻要不動手、日子就過得下去”的錯覺。假如女方明确提出分手或者離婚,男方還會拉上雙方長輩為自己說情,長輩的常見說辭是“大家都這麼過來的,忍一忍就好了”,這會讓女方進一步想,是不是其他夫妻也都這樣?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受害者的反應客觀上成為一種默許和鼓勵,也成為了暴力的溫床。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判斷是否會遭遇生命威脅,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對方發完脾氣事情就結束了,并不知道還會有更加嚴重的下一次。

到最後,施暴方的“胃口”越來越難以滿足,進入了徹底的受害者心态,明明他才是施暴者,可他會覺得對方才是那個挑起事端、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人,竟敢擺脫他的控制,一定是早就背叛他了,外面有人了……這個時候他往往會“先下手為強”,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發生在關系破裂前後的兇殺案。我的心已經緊緊為女主揪起來了,可是,哪怕随時有性命之虞,還是必須“走程序”,這是訴諸法律的嚴苛而無奈之處。

劇中還提到了離婚的關鍵:孩子的撫養權。假如夫妻有兩個孩子,法院一般會判一人一個,聽起來是很公平的做法,可是,哪個媽媽願意讓孩子留在一個暴力惡魔身邊?有一個對于孩子的細節處理非常到位:哥哥很久沒見到媽媽了,可是見面的第一反應卻不是撲向媽媽,而是先看一下爸爸的眼神,得到肯定之後才敢撲向媽媽。僅僅這一個細節就讓人揪心不已。懂事的孩子會壓抑自己不表達出來,而不懂事的孩子,每一次哭鬧着要爸爸的聲音,都會撕裂女方的心,掀起一輪新的自責浪潮。

為什麼男性對于暴力的反應遠遠不如女性強烈?因為大部分男性除非被暴力搶劫或者蓄意毆打,否則不會遭遇這麼懸殊的體力對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體驗被“往死裡打”的經曆,沒有體驗過被死死按住動彈不得的感覺,更幾乎沒有體驗過真正的瀕死恐懼,男性體力上無論如何是有一點反抗能力的。可是,日常中每一次家暴,身處其中的女性都要直接面對死亡恐懼——對方真的具備殺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生命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裡,完全取決于對方的意願。

對家庭暴力的恐懼,是滲透在每一個毛孔裡、每一件具體的事物中、每一個角落裡的,因為根本不知道哪個瞬間、哪一點就會激怒對方。隻有女性導演,才能對此感同身受,才能鑽進人物的内心,設身處地體驗她們的細微感受并傳達給觀衆,讓每個人都能代入女主視角,體驗一把“沉浸式模拟家暴實景遊戲”。

家暴男可以識别嗎?

參考這部片子,我們可以總結出一部分行為特征:

吵架時有自我否定、自虐自殘行為。

情緒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

狀态好的時候比一般人更加溫柔體貼。

非常固執、執着,社會層面上往往很成功。

而從更多的社會事件中,我們還能看到其他特征:不愛護動物,不尊重動物的生命。比如那個吵架時砍殺寵物狗柯基的男性。

但,這些都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即使不具備以上特征,也有可能家暴。

共情能力比較強的我,看到後面婚内qj的片段,内心已經開始嘔吐,徹底窒息了。

最後,女主在法庭上放棄求生,孩子的出現是全片高光時刻。我想創作團隊都懂得這個情節違背常理,但依然要拍出來,她們想借這個情節告訴所有人:對于開始懂事的孩子來說,隐瞞絕不是好的做法,女性需要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讓孩子明辨是非,讓ta們知道遭遇暴力一定要勇敢反抗。

片子裡唯一一抹亮色,是女主和女律師一起做飯的情節,兩個人終于放下了所有的心頭重負,相視一笑,girls help girls永遠是最美好的部分。

對于演員部分,坦白講,由于佟麗娅過分美貌,我很少正視她的演技。這一次,我發自内心地佩服她能接下并且成功地诠釋了徐敏這個角色,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成熟而自信的演員佟麗娅,對于角色的把握入木三分。我毫不懷疑,這是她的演藝生涯迄今最成功的一個角色,未來的她一定會成為演技擔當。

男主是近年崛起的新星,斯斯文文的樣子太适合這個角色了,也很佩服他有勇氣接下這個神憎鬼厭的“陳均”,起碼我的确對演員本人的觀感下降了……馮遠征老師後繼有人了!

最後的彩蛋裡,出現了許多真實受害者的采訪錄像,句句驚心。

影片結束時,我情不自禁站起來鼓掌半分鐘,身後有兩個人聽到了,也跟着開始鼓掌。然後我聽到斜後方三個結伴的女孩聊了起來:“我絕對不允許這種事發生!”“對啊,他敢動我,第一次我就拿刀砍!”然後她們相視大笑,認為已經掌握了對抗家暴的辦法。

我歎了一口氣,天真的女孩啊,等你們到了有家庭的時候再說吧。

作為國内首部反家暴題材的電影,與其說它是一部劇情片,不如說是一部全景式家暴紀錄片。創作團隊無疑交出了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個人認為值得一個五星,而且我真的很擔心會有人因為沉重的主題而選擇不看,甚至還擔心會有人由于過強的壓迫與緊張感而中途離場——它實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片子。假如我有足夠的錢,我願意請國内所有的成年人都去觀看這部電影,去理解受害者的處境,也為自己做好“暴力防護”。

還記得林奕含說過的那句話嗎?“很多讀者來跟我說,書看得太難過了,看不下去,我真羨慕她們,多麼幸福啊,連書都看不下去,可這是我走過的人生”。

那麼,那些受到家暴的女性也會羨慕屏幕前的女性,連電影都看不下去,可那是她們經曆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