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晴雨

今天又和女兒一起重溫了電影《黑天鵝》,幾年前我曾經看過,當時還看不太懂,好多情節都不太記得了,隻是記得觀影過程非常壓抑,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驚悚,甚至有些看不下去的感覺。

今天再次看完之後,也有當初同樣的感覺。對于劇中美麗而病态的女主人公妮娜的結局深深惋惜。當她最後從空中一躍而下,鮮血打濕了她的舞裙,在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她躺在舞台上。一個年輕的、才華橫溢的生命在最完美的時刻就這樣悄然消逝了。

女主人公妮娜,是一位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她溫柔典雅,純潔無暇,跳起舞來柔若無骨、風情萬種,她的舞姿标準、到位、優美,演繹《天鵝湖》中白天鵝的角色簡直是太完美了!

然而這部舞台劇還需要另一個反派角色——黑天鵝,憤怒、掙紮、狂野、邪惡,而妮娜缺乏黑天鵝的野性、活力和誘惑,缺乏黑天鵝的一種放浪不羁的野性美。她必須要同時演好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角色,才能得到她夢寐以求的表演機會。

這對她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挑戰。她為了向總監證明自己可以演好這個角色,在排練室練,在家裡練,在所有的空閑的時候練習。她極度追求完美,為了每一個動作的完美,她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不時伴有身體自殘的行為。越到内心極度緊張的時候,她的這種自我傷害就越頻繁。

在主角随時被其他女孩替換的巨大壓力下,她的精神出現了問題,開始出現幻覺,感覺自己的身體在出血。在最後的表演上,妮娜内心的黑天鵝殺死了白天鵝,她終于把自己内心的那種野性發揮到極緻,演繹了一個完美的黑天鵝,從而達成了她藝術生涯的巅峰。可惜的是這種完美是以生命的消逝為代價的。

...

而造成她的悲劇結果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口口聲聲說愛她的母親。影片中妮娜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相互依靠。在影片中,父親從未出現過也未被提到,估計是單親家庭。而母親從小訓練她學習芭蕾舞,對她非常嚴格。

妮娜的母親自從生了她之後就放棄了熱愛的芭蕾舞事業,于是将自己人生的理想就完全寄托在女兒身上。她在生活上對女兒的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為女兒穿衣服,照顧女兒受傷的腳,甚至在女兒睡之前守在她的房間裡陪伴她……這一切給女兒帶來了無形的巨大的壓力,讓女兒時刻不停地提醒自己要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這份沉重的壓力讓妮娜喘不過氣來。

電影中妮娜多次在廁所裡把門堵住也表明她有意躲避母親,希望保持自己的私密的獨立空間。不希望嚴厲的母親随時監視早已成年的自己,不希望沒有一點點自由呼吸,不希望成為母親的共生體。再親密的關系也是需要有一定距離的。

可惜妮娜的母親控制欲太強了,她要求女兒所做的一切按照她的意圖來辦的。隻要女兒稍微有一點不順從自己的意思,立即翻臉。當妮娜競選上了《天鵝湖》女主角這一角色時,媽媽開心地為女兒做蛋糕慶祝,可是女兒胃難受說自己不能吃太多,母親立即生氣要把整個蛋糕丢掉。

母親還經常和女兒提起以前:“還記得你剛到舞團的時候,如果不是我每天帶你去上一堂課,你就不會有現在……”每次這麼一提,就像念經一樣,把女兒從道德上一層一層的地綁架起來,讓女兒感到窒息和絕望。

妮娜躺在床上時,母親又一次強調自己為了尼娜而放棄了自己的舞蹈事業,尼娜欲言又止“可我已經二十八歲了......”。母親讀懂這句話背後的含義——“請不要再拿我來當藉口,你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不要再強加在我頭上”,但母親沒用勇氣面對自己人生失敗的事實,妮娜也不忍心捅破母女之間這層薄薄的面紗。

很多母親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時時刻刻表現出一種為孩子而犧牲了全部的狀态,這種沉重的壓力必然會令孩子産生一種負罪感。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再偉大的成就都是孩子的,絕對不是父母的,父母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目标,有自己的事業,不能依附于孩子,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

非常慶幸自己當初到北京陪讀的時候不是做全職媽媽,而是在北京著名的醫院跟着業内的精英研修、學習,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不然,做為一名全職媽媽就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高三孩子,每天早上6點,準時叫女兒起床,即使上廁所、吃早餐,也要讓孩子多背幾個單詞。中午要準備好中餐,下午5點多放學前準備好晚餐,晚上10點孩子回家後,還要監督孩子繼續複習,隻要孩子在家就恨不得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學習上。

而我白天上班,沒太多時間管孩子,晚上自己要看書、聽課,還要寫點文章,也沒功夫管她的事情。我們常常是井水不犯河水,雖然在一個屋子裡上下鋪的母女,但各自做着自己事情,盡量不去打擾。

孩子覺得壓力大不去上晚自習,我就給班主任請假,陪她去逛紫竹院,或者讓她在家裡玩兒下遊戲。雖然我巴不得她時刻學習,可是她不願學習的時候,我也不會強迫她,因為我知道強扭的瓜不甜。雖然剛開始我也受不了她的這種狀态,可是我學過心理學的,知道越是去壓迫她,反抗就越強,效果會适得其反。

如果我是全職媽媽,也一定會将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孩子學習上,所幸自己要上班,要看書、學習、寫文章,不然也會像這些全職媽媽一樣,自己完全停止成長了,将壓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這其實不是愛,而是自私,是轉嫁自己的焦慮。

...

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一味地包辦孩子的人生,而是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身為父母,不需要幹涉孩子考什麼樣的大學,念什麼專業,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這一切都是孩子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我們為什麼要幹涉别人的人生呢?

我女兒非常有主見,讀高中以來就一直喜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她原本可以選擇更好的大學,可是為了這個專業,她選擇了中山大學。這個選擇就決定她将來會搞科研,必須在這方面繼續深造,讀研讀博可能就是她大學之後的唯一選擇,學習周期還是比較漫長。

即便如此,她自己選擇了這一切,我和她爸都沒有過多幹涉,因為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她自己熱愛這個專業就行了,願意為自己的興趣愛好付出自己長期的努力就可以了,路是自己選的,孩子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一味去讀更好的名校,去為我們父母争面子的。父母的面子算什麼?遵從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

要給予孩子獨立空間,這樣他才能夠自我成長,擁有獨立的人格。就像電影中的妮娜一樣,她總是盡全力滿足母親的嚴格要求,照顧母親的情緒,總是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哪一點做得不好會讓母親失望。從而甯願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斷地妥協,不斷傷害自己,最終崩潰了,邁向死亡的邊緣。

她完全是為母親而活着,活在母親的陰影下,這讓她時刻處于緊繃的人生狀态,完全得不到放松,沒有一個可以釋放壓力的渠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内心的安甯。就像一根繃緊的弓,時間久了就會斷。

而且父母也要注重自我成長,如果家長隻是一味地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忽略了自己,那麼也是本末倒置了。這個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了,醫學知識也是在不斷更新,如果我一味原地踏步走,不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就無法與社會接軌,在專業上無法取得長足的進步。

同時也無法真正了解孩子,無法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也許在我們成人看來不是什麼無關緊要的大問題,在孩子看來,卻尤為嚴重。

電影的結尾,當妮娜站在舞台中心上,妮娜的母親在觀衆區驚歎于女兒的出色發揮,可是卻沒有注意到女兒腹部的傷痕,最終女兒終于把完美的表演呈現給所有人的時候,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己卻走向死亡的深淵。

電影的結局無疑是悲傷的,妮娜的母親沒有盡早發現問題所在,所以結局才這樣悲慘。這部電影值得我們反思一些事情,對于家庭,對于人生,對于孩子,該放手的時候一定要盡早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