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聽過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許多導演,但讓·馬裡·莫裡斯·舍熱一定不是最著名的那個。這個使用假名拍攝了一輩子電影的藝術家,作品中卻體現着超越常人對于真實和真誠的渴望。他另一個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埃裡克·侯麥。

        四季故事是侯麥的代表作品。其中《冬天的故事》作為首部作品,為觀衆标識着某種可能,即真誠與勇氣的可能。在後續春、夏、秋三部當中,主人公都會如冬般陷入不能自拔的愛情漩渦,在其中摸索自我解脫之途,卻從未像冬般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大團圓。若是在這個意義上去思考的話,電影本身就帶有了傳統童話的色彩。


        女主角菲麗西曾經深深的愛過她的情人夏爾。電影開篇時候,無數個充滿情欲和愛意的碎片編織起了兩個人愛的故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兩個人因為現實原因被迫分離一段日子。臨别之時,菲麗西給夏爾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盼望着心中的完美情人有一天回來到巴黎找她。可是這個大條的女孩竟然把地址寫錯了!這個無心的錯誤造成了兩人長達五年的分别。

        五年裡,菲麗西從來不曾因為自己對夏爾的愛後悔,甚至沒有因為留錯了地址而自憐自艾。她發現自己懷上了夏爾的孩子,她還是願意把孩子生下來,并把夏爾的照片始終放在孩子的床邊。菲麗西喜歡上了自己工作理發店的老闆,那個已婚男人馬桑。馬桑為了她放棄家庭,離開巴黎,重新開始事業。菲麗西也把這次離開當成解脫的方式,盡管有母親的勸阻,還是跟随馬桑離開了巴黎。隻不過好景不長,菲麗西很快就發現自己仍然無法騙過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的她,在無意間的禱告後,留下那句經典台詞:“我隻能和令我瘋狂的人一起生活”,之後便潇灑離開。

        回到了巴黎,這裡還有第二個男人等着菲麗西,那是才華橫溢并且深愛着她的路易。用今天熟悉的話說,路易在菲麗西面前就是一個典型的“舔狗”。他能接受菲麗西帶着夏爾的孩子,能接受菲麗西愛着夏爾,能接受自己深愛的菲麗西跟随馬桑離開巴黎又回來......在愛意面前,路易的底線深不可測。不過菲麗西的感性仍然無法融入這個世界,她雖然愛着路易,卻直言“這份愛不及她愛夏爾的十分之一”。菲麗西最後選擇去和路易看話劇,這出戲正是莎士比亞的歌劇《冬天的故事》。侯麥與莎士比亞,兩個故事之間遙相呼應,戲劇的力量催人淚下,菲麗西也不能自拔,離開了路易。

        真摯的感情總是感動天地,終于在某個冬天,菲麗西和夏爾在公交車上再次偶遇,重新做起那段未完成的美夢。


        坦言的話,初看這部電影很難像其它愛情故事一樣打動觀衆。兩個小時的電影裡,似乎除了開篇的五分鐘以外,菲麗西始終在“不忠誠的愛情”裡遊走,讓觀衆感到些許不适。可是等到電影看完再次回想的時候才會發現,菲麗西正是我們所有人所渴望的浪漫愛情化身。攝影師高原曾在自己的攝影集後面寫下一句話:“因真實和誠懇,而具有特殊的力量”。菲麗西似乎從來不曾違背自己的真誠。她沒有對眼前人隐瞞過愛意,也不因此而放棄表達内心的不愛;她不因親密相處而去欺騙自己的内心,甚至可以帶着女兒遊走于各個男人的家中。

        正如每個人一樣,我們總是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但卻缺少為之行動的勇氣。菲麗西則以令人詫異的姿态,行走于兩個小時的故事當中,從不避諱因為自己的真誠而傷害到他人。否則的話,隻會更加後悔。如果用女性主義電影的角度來看,菲麗西時刻都在男性凝視的目光下去追尋着可以依賴的對象,卻終于在無數次追尋當中,不自覺地将依賴對象本身變成了自己。

        感知于宗教和戲劇兩種非理性力量的召喚,菲麗西從中獲得超脫個人力量之外的升華。然而回到現實層面,我們又該從何處尋找到那種非理性力量的召喚呢?菲麗西從不信教,卻在教堂裡感知到了信仰的存在;她沒上過什麼學,卻也在戲劇中見識到了信仰的力量。電影給出的答案顯而易見:無關表象,因信稱義。


        有趣的是,侯麥雖然為菲麗西留下了一個童話般的、沒有邏輯可言的、不真實的大團圓結局,卻又在其中刻意打破了童話故事的泡影。當菲麗西在結尾終于和夏爾團聚的時候,她問了夏爾兩件事,可所得到回答似乎并不如我們期望的那樣浪漫:

        “我把地址寫錯了,害得你找不到我。”

        “不,我根本沒有找。甚至你連我的地址都不知道。”

        ......

        “這五年裡你是獨身一人,還是和别人在一起?”

        “我和兩個人相處過,但都不太合适所以分開了。”


        看吧,愛是永恒的旋律,真誠者隻能和真誠互相依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