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公衆号: 韭菜文娛。歡迎關注。

2011年,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無數家庭在天災中破滅。

十年間,上百部涉及相關題材的電影面世,一點點撫慰着那段傷痛的記憶。

新近剛出的這部《淺田家!》,無疑是其中特殊的佼佼者。在不久前結束的新一屆“日本奧斯卡”中,它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項提名,演員黑木華也憑此摘得了最佳女配角大獎。

這不僅是因為電影在題材視角與類型上的創新,融入了該類題材慣常不會采用的輕喜劇元素,更在于其核心概念與演員表演上的成功。

...

《淺田家!》的故事可以分為前後兩個單元,分别取材自攝影家淺田政志的兩本攝影集《淺田家》和《相簿的力量》,攝影集背後更是他真實的人生經曆。

在前半部中,電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有趣家庭。淺田一家四口,分别是溫柔的“主夫”父親、護士長母親,以及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兒子。每年節日,父親都會讓這兩個不大合拍的兄弟擺上和睦的姿勢,拍下一年一度的紀念照,紀錄下他們的成長過程。

...

小兒子淺田政志也因此從小就迷上了攝影,并展露出了天賦。12歲生日那天,他得到了父親的相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人生”。

但與老實本分的哥哥不同,政志是一個典型的“喪系青年”。他沒有一顆安分的心,更别提積極地生活。他不僅辜負了家人的期許,甚至因為成績太差,差點無法從大學畢業。

這時,一個想法在政志的心中萌芽——家庭擺拍,以此來圓家裡每個人的夢想,同時也為自己的攝影集找到主題。

...

當消防員是父親的白日夢,做黑道夫人是母親的白日夢,哥哥則是想要成為一名賽車手。這些家人們“荒誕不經”的夢想,似乎真的在cosplay式的“扮演”與照相機的“攝錄”下,有了超凡的意義。

淺田這個“戲精一家人”也從此停不下來,拍了整整一個相冊的扮演照。

...

政志帶着這些作品,從家鄉來到東京尋找伯樂,在幾年後終于得到展覽、出版的機會,并意外獲得了頂級的攝影大獎,從此一舉成名。

不得不說,這些照片并不是簡單的cosplay照片,片中也進一步講明了政志個人風格的藝術性關鍵,在于對被攝錄者發自内心的關心,從而能抓住到他們内心深處的情感。這種“戲假情真”、“誠摯的幽默感”,才是他自成一派的擺拍風格。此外,政志的成功,也離不開他們一家子的表演天分。

...

...
(上為真實的《淺田家》照片,下為電影中演員們cosplay出的照片 )

成名之後,淺田政志在出版的攝影集裡放上了自己的網站,接受全國家庭的邀約,為他們拍攝家庭的全家福。他接觸的家庭,有充滿美好的;也有被病痛折磨的,在巨大的不幸中想用照片留下最後的紀念。

深度的共情,并給予攝錄者以真切的關懷,是政志作為攝影家的最大魅力。

每個家庭都有着各自的殘缺,而政志則通過攝影的契機,逐步給予他們釋懷的可能性,這是他不斷堅持的攝影的本質意義。

...

在電影的後半部中,畫風卻出其不意地轉向了悲情。311事件,成為了全片中段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311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政志正在策劃自己最新的攝影展。面對自然與社會雙重的巨大震蕩,他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在廢墟中,他不斷尋找自己曾經拍攝過的家庭們。曾被他拍下全家福的家庭,有的已經離世了。

...

傷痛之外,他也看到災區中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攝影——新聞攝影人,面對病患與屍體,湊到最近去拍攝特寫;義務志願者,在廢墟裡尋找那些“無主”的家庭照片,将它們懸挂起來,供失主尋找。

他幾乎塵封了自己的情感,不再有那些幽默的表述,身體力行地加入到行動中,開始清洗并幫助人們重獲自己的家庭照片。而淺田家的其他人,則在這段期間期待着政志能履行“再拍一次全家福”的承諾。

...

從《淺田家》到《相簿的力量》,電影的取材橫跨了兩部攝影集,風格也由喜轉悲,從淺田政志的家庭故事轉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視域。

以“攝影”技藝的本質而言,《淺田家!》有如一場大型的“二次曝光”或者“多重曝光”。這種手法即是采用兩次或多次獨立曝光,再将取得的影像重疊,從而組成照片的技藝。由于其中各次曝光的參數不同,因此最後的照片也會産生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片中,二宮和也、妻夫木聰、黑木華、風吹淳、平田滿等日本明星,分别扮演淺田一家的弟弟、哥哥、弟媳、母親與父親。他們要不斷重新對應攝影集《淺田家》中的照片,拍攝相同擺位的cosplay照片,比如:

...

...
(上為真實的《淺田家》照片,下為電影中演員們cosplay出的照片 )

如果說淺田政志的攝影是對于現實的cosplay,那麼電影中的演員則是對于攝影的cosplay。找尋并歸還震後照片,完成的是攝影對于社會現實的“療愈”,而再現災後重建的過程,則是電影對于社會現實的反思。

四重概念同時疊加在《淺田家!》這部電影中,讓這部電影産生了一種多重時空的“累加感”。此時,攝影不僅僅隻是留存記憶的瞬時片刻——按下快門的瞬間,也許帶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在這一張張照片背後,更為重要的,是攝影者與攝錄者之間對位的情感故事,是生活中一個個值得紀念的瞬間消失之後的“後記”。

...

在這個過程中,無數與現實直接相關的情節,抓住了觀衆的淚腺,讓人重新認識了家庭照片的意義。

那些痛失家人的災民們,在挂着的照片牆裡尋找家人的影像。許多人在找到後難以自拔地哭泣,仿佛找回了已經去世的家人,留在人間的最後一點證據,殘酷中帶着些許溫存。

最終,《淺田家!》将我們重新引向了政志的童年。地震中,有個小女孩失去了父親,她找遍照片牆,卻都沒有找到父親的照片。

直到回到自己家中,政志才突然發現,自己的童年裡,許多照片也沒有父親——因為父親是拍照的那個人,而女孩的父親同樣如此。

...

此時巧妙的互文,揭開了攝影的又一層意義:不讓尚在世的人感到孤獨。為已經受傷的人,帶去攝影的慰藉,這顯然是淺田政志希望靠藝術改變的現實。這段由真實情感凝結成的經曆,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影片部分情節稍顯牽強的瑕疵。

《淺田家!》也由此顯露出了它的不同之處。相比與慣常的主流311地震題材影視作品,它出人意料得輕快、散落。

電影沒有陷入悲天憫人的愁苦當中,而是笑淚與共,打撈出那些值得被動情的時刻。它們如一張張照片般,排列在我們眼前,供人觀閱,亦供人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