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知道什麼原因,入了這部電影,然後看被打得七葷八素的女主人公王琴,越看越眼熟,這可是小時候看的一個選秀的小明星——劉欣,我小的時候想要改名的一個模闆,非常朗朗上口,且有具體指代。然後就突然想起,這部電影不會就是劉欣獲得一個獎項的一個電影麼,然後一查,果然,當年的劉欣已經改名叫做劉雅瑟了。

1)故事整體觀感

故事講的是兩個警察和一個慣犯之間的故事,劉雅瑟飾演的王琴一直在社會的底層苦苦掙紮,本來她的一生就應該這樣堕落下去,直到她犯了更大的一個錯誤,她開車狂飙,撞上了警察展哥的身懷六甲的妻子,故事由此展開。

這部電影整體觀感一般,一看就是拿去送電影節之類的片子,不得不說,視聽方面非常下功夫,塑造了一個垃圾之城,肮髒且隐蔽,是一個天然的犯罪之城。而這種肮髒并不是雜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采用了黑白化的處理,這樣的處理讓整個片子的質感頓時就上去了,一個城鄉結合部的感覺便濃墨重彩起來。

2)演員演技在線

除了視聽方面的考究,最值得一提演員的演技,飾演暴躁警察展哥的演員是林家棟,TVB老演員,飾演空降上司的演員是李淳,這裡不得不提一嘴,李淳是大名鼎鼎的導演李安的兒子,在星光熠熠的星二代中,可以說是演技還是挺紮實的。然後就是飾演生命力極為強悍的底層女人的演員劉雅瑟。三人的演技都很好,尤其是林家棟的演出,自帶厚度,一開場有一種強有力的故事感,由于懷孕的妻子在他面前被撞重傷入院,他一開始就被一種爆體而出的暴躁感所包圍,是三人中最富有戲劇張力的演繹。

而劉雅瑟飾演的王琴也表現得十分搶眼,當然這個角色的表現方式是有争議的,我看别人評論的時候,對于這個角色的大量裸露十分不滿意,覺得有過度消費女性身體的嫌疑,怎麼說呢,我自己對這個方面并沒有多大的異議和不滿,畢竟這個片子基本上定位就是一個cut片,就是以暴力和色情為賣點,裸露的程度還是在可控的程度上,我覺得并沒有到色情的層面上,其裸露的意義,還是在美感上。

回過頭說,王琴這個角色,是實在話,這個角色太慘了,就一路被人狂打,她一開始被打是被警察展哥追着打,後面被打是因為她想贖罪,于是将自己混迹底層所得的情報,全部交給警察展哥,展哥内心對王琴恨得牙癢癢,根本就沒有保護這個線人身份的自覺,甚至他是故意将王琴的身份暴露在衆人面前,于是王琴成了一個臭名昭著的背叛者,簡直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她被打的時候,有一種穿透鏡頭的真實感撲面而來,讓我一個普通觀衆都有了一種肉疼的感覺。

相比前兩個角色的厚度感,其實留給李淳的演繹空間就相對來說,小得多。不過從三人的關系來說,兩個角色都已經如此剛烈了,确實是需要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平的潤滑劑,去調和三人的關系,所以李淳這個角色倒也必不可少,但是缺少看點也是擺在台面上的事實。

總體來說,演員陣容是不拉垮,甚至說,演員給這個故事加分了,讓觀衆并不出戲。

3)影片缺陷——對兇手的刻畫偏符号化,且主要人物動線不連貫

但是這個片子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故事說得非常熱鬧,但是人物的動機卻過于單薄,讓這個故事的内核流于表面,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對兇手的刻畫。

兇手是一個滞留在香港的日本人,笃信“殘缺的聖母”,對母親有一種病态的執着,這可以從他随身攜帶的關于母親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的殺害方式非常殘忍,先侵害,然後砍掉左手,然後再慢慢折磨,女性一般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折磨而死。這一些信息基本上就是關于兇手的全部信息了,另外一些信息就是兇手從外貌上透露出的信息,兇手好像是兔唇,因為片子基本的色調都是黑白色,所以其實是過濾掉一些信息的,然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确認不是我的誤看,兇手确實是兔唇。

這些信息拼湊出兇手的形象隻有一個整體的輪廓,很多過于碎片化的信息拼湊在一起,中間仿佛都隔着一條裂縫,讓原本零碎的信息顯得更加撲朔迷離。其實這種觀感于我而言,是非常不舒服的。這些殘缺的信息也非常符号和套路化,無非是一個心理扭曲的變态,但是其中一些信息又非常割裂,比如他明明十分珍惜他與母親的照片,看得出他應該是非常愛他的母親,那麼為何他對于女性的迫害方式,會是如此殘暴,他明明信仰殘缺的聖母,為何他偏偏要侵害女性呢?這中間的割裂不是光憑觀者的想象就能填補,這恰恰說明了電影叙事的不完整。

而身為女主人公王琴的刻畫其實也存在非常突兀的地方,王琴作為一個在底層摸爬滾打的女性,生存是她的本能,但是後半程,她幾乎是放棄了自己的唯一的處身置地,把自己作為一個警察的線人,直接獻祭了出來,當然她後面悲慘的處境,有展哥故意給她施加的懲罰的因素。但是她為何會變成這樣一個線人,是由于她逃離展哥後,在大巴上突然良心發現要去贖罪,這個決定直接導緻她後續悲慘的命運。

其中吊詭的的地方就在于,前面就說過了生存幾乎成了她的本能,她到底是經過了怎樣的思想鬥争,突然良心發現,要去贖罪,這個轉變太過于突兀,讓我有點難以接受。要不是演員本身的故事感和信念感夠強,我都有可能棄片了。

總的來說,《智齒》的形式感是大于它的内核的,人物的動機并沒有說清楚,以至于劇情的合理性大打折扣,失去了叙事上的深度。

打算再補一下原著,回頭再分析一波。

4)原著和影片的對比分析

補好了原著小說,小說挺短的,半個小時就能看完。主要來說一下小說與電影的差别。

主要是故事的背景發生了改變,原小說故事的背景設置在某城鎮的城鄉結合部,而電影的故事背景改在了香港,其實這種改變我是能接受的,燈紅酒綠的都市與堕落街,這種對比完全用視聽語言的方法呈現出來,呈現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陣痛,貧富差别的急劇增大,催生出一個異變的社會底層社會。而導演的長處也在塑造場景方面,将這樣一個失落的角落完美地打造出來。

然後第二個比較大的改變在于兇手的身份的設置,小說中的兇手是一個普通的拾荒者,話也說不清楚,隻能發出模糊的音節,每天拿着二齒鐵鈎在街上撿着别人喝完的礦泉水瓶,這樣一個人下街上閑逛,甚至沒有人會注意他,但是偏偏這樣一個人站上了食物鍊的頂端,開始在暗夜中左右女人們的命運,其實這樣一個設置是比較合乎邏輯的。

而電影對于兇手的設置是做了比較大的改變的,兇手是一個滞留在香港的日本人,随身攜帶一張與父母的三人合影,有身體上的殘缺——兔唇,還笃信一個殘缺的聖母之類的邪教,殺人的時候還要先砍别人的一隻左手,先奸後殺。當時看電影的時候,就覺得兇手過于符号化,前後邏輯不同,原來這些都是後面為了戲劇化,加的一些元素。

我是覺得這些元素過于多了,反而削弱了小說中兇手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定,他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拾荒者,而正是這種平平無奇最終凸顯了兇手的可怕。就像《殺人回憶》中,那個目擊者眼中的兇手和所有的普通人并沒有什麼兩樣,沒有所謂的兇相畢露,甚至可以說,他的長相就是模糊不清的。

而電影中的兇手的長相太有辨識度,甚至為了呼應他内心對殘缺的執着,導演還給兇手加了一個殘缺的兔唇,杜撰出他有所謂的殘缺信仰,然後執着地砍女人的左手,其實這樣一種殺人手法就是一種獵奇,真正可怕的不是變态的連環殺人犯,可怕的是,兇手就在身邊,他沒有花哨的殺人手法,他不過就是覺得什麼工具趁手,就直接把人殺了。

總而言之,我自己是覺得小說中的兇手的形象更加樸實無華,是更加符合一個拾荒者的形象,不需要加所謂的外在的元素,已經是十分可怕的怪物了。電影中兇手的形象明顯是有點畫蛇添足,而且前後邏輯不通的,如果他将殘缺的女性視作聖母,他又為何會去奸污女性呢?

而第三處十分大的改動在于,王琴這個人物的改編。原來小說中對于這個人物的着墨其實是相當少的,且人物動機的邏輯也完全不一樣。小說中王琴并沒有所謂的悔恨之情,她11歲時開面包車撞死了展哥懷孕的妻子,她之後會成為展哥的線人,也并非出自内心的忏悔,更多出于展哥的“找上門”。而她在被兇手抓住之後,其實沒有受到什麼實質上的傷害,她更多是出于保護自我,害怕展哥,而開槍将展哥打死。

電影的改編在于将王琴這個人物正面化了,加了所謂的因果關系,難怪我說王琴這個人物的改變會如此突兀。電影中并沒有交代王琴是在什麼情況下,開車撞上了展哥的妻子。其實我覺得将王琴撞人的前因後果交代一下,會比較好,這一點其實挺模糊的。而撞上了展哥的妻子之後,王琴是受到了法律的懲罰的。這就意味着展哥對于王琴的懲罰行為和原著相比,更缺少了相當的正當性。因為原著中,王琴是因為年紀隻有11歲,是完全沒有因此受到懲罰的,所以這也直接導緻了,我看電影的時候,對于展哥這種過激行為是無法共鳴的,我在裡面看到的更多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可能也是因為打得實在太狠了,這是直接想借刀殺人的程度了。

回過頭來說王琴,電影的改編,将這種因果關系倒置,直接導緻了人物的動機的不流暢,王琴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少了身為底層人物的那種狡猾,而純純成為警察暴力執法的受害者。所以整體評價,視覺上不錯,但是文本可以更加琢磨一下。

5)總結

可能也是因為珠玉在前,其實《踏雪尋梅》和《智齒》都是聚焦在底層人物痛苦的電影,但是很明顯前者其實是更深入的,所有的故事點都精準地打到了一個問題上,為什麼他們會變成殺人者和被殺者,他們真正的困境在于什麼?但是智齒卻對這個問題探尋得還不夠深刻,雖然導演制造了一個幾乎完美的視覺空間,一個垃圾滿地的堕落之城,但是對于裡面的人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導演是不夠關心的,或者說是關心不夠的。

...
關注我,提供更多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