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網友提示“豆瓣評分低,謹慎觀看”。

但沖着海報上悉尼妹的臉,還是點了進去。這是一張和她的以往形象完全不同的臉,不性感不迷人沒化妝,表情是滿臉困惑。

要知道,在此之前她給大家留下的熒幕印象在《亢奮》裡這樣的:

...

在《偷窺者》裡是這樣的:

...

翻一翻評論區,也都是:

“長相很婊,适合演風俗片。”

“這胸口的兩坨,喜歡。”

“女菩薩。”

如果說在此之前,悉尼妹是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尤物,那麼在這部《告密者》裡,她完成了一次對男凝的直視。

...

稍顯淩亂的日常發型,符合角色年齡的發際線,平時練練crossfit,臉上沒有不必要的妝。獨居養寵,床下藏搶。

以前無處不在的男凝言論開始退散,大家讨論的重點終于回到了悉尼妹作為演員的合格與否。這場在狹小空間裡展開的表演,悉尼妹的語言、動作、眼神開始接受觀衆的審閱,而不是肉體。

*當然,并不是說拒絕男凝就意味着一定要邋遢。問題的關鍵是真實,貼合角色本身,合理,而《告密者》裡的悉尼妹顯然做到了這一點。

相似的演繹路徑變化,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位演員,斯嘉麗約翰遜。

早期的斯嘉麗總是拿到那種“令人驚豔”的工具人角色。比如《賽末點》裡她金發碧眼,風情萬種,百依百順,開始因男人而來結尾為男人死。

...

但回想起來,這也是很多年很多年前留下的古早形象了。現在,很多人腦海裡的斯嘉麗約翰遜,想必早就是《婚姻故事》裡那個和丈夫飙戲的她。

歇斯底裡,流着眼淚,強硬,柔軟,情緒化,理性……總之,想到她不再是“性感”,而是更複雜的關于描繪人性本身的詞。

...

完成這種突破并非易事。多年之前斯嘉麗在一個博客中曾坦言,“我覺得自己被物化、也被定型了,這讓我無法赢得那些自己真正想演的角色。”

這話很直白地指出了熒幕上存在已久的問題,那就是對女性演員的“性化”“物化”>演技要求。

細數我們精神餐桌上的影視作品,女性角色大多被塑造為符合男性審美觀的裝飾品或性對象。要麼被作為天使供奉,要麼被當做玩偶把玩。她們隻能扮演男人夢想中的女性形象,唯獨不能成為真實的女性。

如果你問,觀衆是真的愛這些性感尤物嗎?也不是。更多的是厭惡、嫉妒、嘲弄、不屑。所以,所謂的性化和物化,歸根結底其實都是厭女罷了。通過将女性客體化,構成一套完整的男性叙事。

評分如此低的《告密者》到底值不值得看,或許你有自己的判斷。但錯過悉尼妹的這次表演也是有點可惜的。

最後的最後想說個有趣的,看到長評裡的一位男士說自己“非常讨厭把一切性别議題化的女人”,不知道他讨厭的到底是什麼?性别議題化什麼時候成了個雷區讓人避之不及?性别意識是可以時而出現時而隐去的嘛?它是睜開眼看問題的底色,不是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