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恺說:“很多電影其實需要你記住的,就是一兩個鏡頭,《如父如子》就是這樣,整個電影幾乎都是為最後十分鐘服務的。”
01
當我望向你的時候
當良多發現兒子給他拍的照片時,他才察覺孩子對他有如此深切的愛意。
此時的他,經曆了與繼母的和解,
看見偷換孩子的護士與繼子感情尤勝親母子,
發現一隻蟬隻有15年的長大時間,
看見琉晴思念父母而離家出走……
一切正如他在決定交換孩子時說的那樣:
“琉晴會和他越來越像,慶多會和齋木一家越來越像。”
可是像并不代表就是家人,慶多的固執強勢和父親一模一樣,但對慶多說體己話的卻是繼母。
從某種意義上,他和繼母更像家人。
而慶多,那個不善言辭的孩子,面對父親要把他換走的抉擇,隻是問了一句
“新爸爸比你還愛我嗎?”“比我還愛。”
慶多沒再說一句話,試着去接受新爸爸新媽媽,騙自己這是個任務,騙自己還有重新見面的時候。
當琉晴離家出走,良多來齋藤家接琉晴時,小小的慶多聽到聲音就主動跑到門縫裡張望。
得知并不是來接他時,心酸地把自己藏在櫃子裡。
是失望,是落寞,也是無可奈何地接受被爸爸抛棄的命運。
慶多當晚和新爸爸在浴缸裡泡澡,臉上藏不住的愁緒。
雖然新爸爸會在浴缸裡和他玩噴水遊戲,
雖然新媽媽會在慶多看向門前的馬路時,
靜靜地把他抱在懷裡,但還是會難過。
門前的大路是父親來接他的必經之路,
等父親真的來時,卻是來接琉晴的。
他日日的期盼,等來的是别人的爸爸。
當原來的爸爸終于醒悟,慶多卻要逃跑。不是不愛,是心被傷過一次,好難假裝沒有心痛。
他已經默默接受自己的爸爸沒那麼愛自己,接受自己是别人的孩子。
奈何見到父親時還是會愛,所以想逃避,逃避自己對父親的愛,也是怨怪父親當初的離開。
02
親曆者
《如父如子》看似是個罕見的故事,但在中國其實很常見。
中國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是留守兒童。
很多留守兒童在學齡前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因為上學、戶籍以及父母工作時間等,都在上小學前回到了父母的老家,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慶多和琉晴在屋前的張望,面對父母歸來的無所适從,甚至逃跑、躲在床下,留守兒童都經曆過。
電影結尾,慶多等來了父親接他回家,
現實中,很多留守兒童沒有等來父母的回來……
他們在情感上更傾向于爺爺奶奶,把父母當做前往遠方的理由,卻又在見到父母時感到疏離。
如果慶多一直長大,他會立志在東京上大學,找到很體面的工作,像他曾經的爸爸;
如果琉晴一直長大,他會不斷回望兒時的鄉下,最終在鄉下當個閑散的鄉野村夫。
他們都有名義上的雙親,但隻有心裡認同的才是真的雙親,隻有心裡真的在意的才是真的兒女。
還好,是枝裕和導演沒那麼殘忍,孩子們都找到了真正的父母,父母找到了真正的孩子,
最後進入沉沉的黑夜,四季變換,而後哥德堡變奏曲響起,生命複歸平靜。
我希望很多留守兒童,也能等來自己的哥德堡變奏曲。關注我@朵蓮,每天更新影視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