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一部很平淡也很動人心弦的現實主義電影,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沒有花哨的技巧,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連配樂都隻有重複使用的兩段,拍得很樸素、很克制,但也很真、很美。
電影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是艾哈邁德,而是帶路的老爺爺,對比其他人物,他們身上還存在着未在生活中磨滅的“情”。
艾哈邁德擁有的,是屬于一個孩子的善良純潔的愛,這份愛趨使他為了朋友免受責罰可以冒自己被罰的風險長時間地找尋朋友,雖沒有成功,仍幫他完成了作業,并在早上去等待朋友,以緻自己遲到,他匆忙奔走的身影很能得到觀衆的共情,我們無不為他感到着急、憂慮,但他最終還是用自己的愛破解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這一難題。
老爺爺有着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對過去的懷念之情、對故鄉的依戀之情,他的出場和退場都有着神聖的儀式感。老爺爺的出場似乎為這個灰暗的、像鐵門般冰冷固執的世界帶來了光和色彩,照亮了艾哈邁德的世界,雖然他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幫助,但是溫暖了我們的心,老人與孩子同路的一段也少有剪接,使得這份感情更加圓潤飽滿。老人送給艾哈邁德的小花可以說是象征着溫暖的傳遞,最後小花在作業本中出現可謂是這部電影的神來之筆,是從老人傳遞給艾哈邁德,再由艾哈邁德傳遞給朋友的“情”。
片中其他人物在我們看來幾乎不近人情,他們的“情”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消失,艾哈邁德的父母的“情”分别被生活瑣事和工作磨滅;艾哈邁德爺爺的“情”被意識形态限制,賣鐵門的人隻顧為生計絞盡腦汁,已忘了“情”為何物......他們就像一扇扇的鐵門,遮蔽了照向這個世界的光,阿巴斯拍這部電影的動機或許就是喚起藏于我們心底的“情”,打破鐵門,讓生活充滿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