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歡文德斯的風格 抛棄了歇斯底裡 而是把沉重用講睡前故事的語氣娓娓道來 因此輕緩、哀而不傷 男孩與媽媽走丢 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事物 在海邊重新想起媽媽 然後…然後呢 愛麗絲不會知道故事有沒有結局 也不懂男孩旅途中的見聞有沒有意義 但她和講故事的人知道 恐懼已經被驅散 她終于睡着了 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男孩的故事 是她和他自己的故事 畢竟人生的相遇、離别、笑或不笑 隻看照片是不懂的 照片不過幫我們記住終将遠去的時間 過去的事已過去了 将來的事總會來 現在還是把頭探出車窗外感受風拂過臉頰吧(兩人都喜歡這樣做 真是個很溫柔的點呢) 從影片的開始到結束 還有那首歌作伴 述說着孤獨也安撫着孤獨
影片中出現種種個人和時代的angst:工作、金錢、親密關系、現代化進程,滿是綿羊的草地與工廠相接,廣播和電視節目一樣急功近利,人們随便做愛卻無比疏離,飛機場罷工了,約翰福特逝去了,在如此冰冷的大地上常常會彷徨無措,不禁想起《哥林多前書》中的“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長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丢棄了。我們如今彷彿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男主一開始的睡覺姿勢很像嬰兒在子宮中的姿勢,後面終于在去遊泳(大概有回歸母體的隐喻在)的時候,放下大人的面孔和小女孩一起控訴這可悲可怖一切:怪物、壞人、蠢牛、神經病…焦慮終于有所釋放
拍大頭照那段最有溫度 她笑了他沒笑 但他看見了 他笑了她沒笑 但她看見了 所以她和他都笑了 所以真誠還沒被抛棄啊喂
ps 愛麗絲這個名字 我越來越喜歡了呢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moonage daydream
似乎有一段時間沒有被如此optimistic的作品打動,我一直非常喜愛或者說'worship'david bowie的音樂與現場表演,但對于他的經曆思想種種幾乎一無所知,'bowie'對我來說 ...
the heathers
看開頭幾乎是想棄掉的,不過到後面其實還是有點點意思,青少年思想世界空虛迷茫導緻面臨存在主義危機,以至于走向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以及學校(也是個“小社會”——影片中提到的有道理的說法)和社會對于學生“自殺”之反應充滿的黑色幽默。面對 ...
Amarcord
被法西斯子彈擊中前鐘樓上的留聲機放着國際歌瘋子在樹上嚷嚷“我需要一個女人”瞎子喊叫着“它像什麼?”少年們在大霧和風聲中抱着空氣起舞我一下子背得建築工人的詩很好笑也太不好笑世界存在于幾個瞬間塵菌又飄起的時候或是雪被路燈照亮的時候你奇怪 ...
隻是一點感受
對于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我一直傾向于感受而非解讀,也不想顯得虛僞和冒犯。他的語法是詩性而神秘的,有時給我一種恍在夢中之感,在這種時候,才得以聆聽寂靜,思索思索本身。也因為他的影片極其驚豔(好俗的詞,但恰當)的鏡頭設計,即使内容晦澀也不 ...
聖血
精神病人如何走出童年的邪典童話。看開頭的時候沒想到會這麼喜歡,樸實無華的鏡頭設計與調度,我帶着看流水線電影的心情往下看,卻着實被故事打動了聖血是母親的信仰;是病象死前嘔出的污物——對性的可怖印象;還是刻在胸前的鷹——父權壓迫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