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一梗最早出自中國版“竊格瓦拉”,一男子偷竊電動車被警方抓獲後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自己“為何不去找一份正經工作養活自己”時說道,“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進看守所感覺像回家一樣,在看守所裡的感覺比家裡感覺好多了,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裡面的!”
  雖然這是一個負面人物,但他對打工的反感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會上有正經工作的人們不滿于自己工作的抱怨情緒,因而得以在網絡上博得大量關注。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那些想要換工作或辭職的人們如此衆多、他們“不想打工”的想法如此強烈,那麼他們為何沒有換工作或者辭職、而隻是一直在叫苦抱怨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轉嫁責任。欲辭職者之所以一直在猶豫,是因為他不想面對辭職之後的諸多選擇:何時辭職?辭職之後去哪?能不能适應之後的新工作?如果對新工作還不滿意怎麼辦?這些問題在目前看來是未知的,而未知之地總是具有一定風險的。因為自己不願獨自承擔這些風險和對辭職後生活的責任,所以這些人往往會向朋友家人咨詢,隻要他得到了一條“不要辭職”的建議,他就在内心有了理由不必獨自承擔“辭職與否”這個問題,他會逐漸覺得自己之所以不能辭職,不是因為自己不願或不敢辭職,而是因為他人的幹涉幹擾了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其實從本質上看,這些都隻是他潛意識中仍願留在相對安全舒适的現在的一種表現,維持現狀可能會帶來一些痛感,但這種由不辭職帶來的痛苦相較辭職後獨自面對諸多問題和風險的痛苦,依然是相對較小和可堪承受的。
  不願辭職,還有另一種原因,即不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有益。在一些人心目中,不論換多少份工作,都是掙錢養活自己或者讓别人認同自己的能力而已,于是逐漸演變為“哪份工作錢多、名望高,我就去換哪份工作”,最終導緻他無法安于任何一份工作,因為他無時不刻不在盤算着下一步該跳槽去哪家更多金的公司。實際上,工作的意義更多地體現在對社會的貢獻,而非個人私利的獲得。例如你是一名醫生,每治好一個人都相當于讓這個社會更好了一些,治好一名司機,可能明天街道上的交通會更便捷一些,治好一名教師,可能明年會有一個學生因此考上大學……雖然這些給社會帶來的益處是如此模糊和微小,但它卻是确實存在着的,而且是無時不刻地存在着。
  然而很多人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還是覺得自己之所以在工作就是因為掙錢或獲得名聲地位等等。導緻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他并不信任其他人,進而不信任這個國家或社會。是啊,如果我隻是一味地工作、為這個社會付出,别人卻隻是想利用我的工作成果為其謀取私利,這該怎麼辦?因為有這種對他人或社會的顧慮,很多人不願為社會做出貢獻。但實際上,人隻有無條件相信别人或社會後,别人才有可能來相信他。雖然無條件相信别人會帶來最終失望的風險,但是我們必須勇于承擔這種風險,因為一個人要想生活地輕松且有意義,他就必須把自己納入到更廣大的共同體中并為之做出貢獻。要做到這一點,他也就必須完全信任這個共同體,否則他的一生就是随機的、随意的,永遠在漂泊,永遠在盤算和計較。
  有人會問,我公司的董事長還不錯,但有幾個高管品行不端、光拿工資不幹事,我就覺得公司這個共同體不夠純淨,自己也不想在這個“污濁”的公司裡呆下去了。而實際上,不好好幹活的人雖然存在,但并不影響你自己對共同體的貢獻。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男主通過與納粹軍方做生意獲得了大量金錢,但他逐漸覺得自己不隻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家,而是整個德國人民、波蘭人民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一份子,所以後來他雖然依然戴着納粹徽章、也仍舊是納粹組織中的成員、也沒有公開宣布退出納粹組織,但他卻盡已所能地挽救即将被屠殺的猶太人。彼時,整個納粹組織中可能隻有他自己在救人,但是他并沒有因為孤單而停止施救,最終救回1100多名猶太人免遭殺戮。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成績,是因為他從來都不是為了獲得别人的認同而去做這些工作的,而是因為他相信自己這樣做對整個人類共同體有益,所以他沒有計較得失和他人的看法,才能心無旁骛地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做出貢獻。應該說,在這一千餘名猶太人被完全拯救出來之前,他就已經是快樂的,因為他從拯救他人的過程中認同了自己、接納了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所以換不換工作隻是表層問題,其本質是他究竟對這份工作、這個社會有沒有真正的認同和信任。同樣地,“我和這個人結不結婚、我要不要換專業……”等問題的核心,其實是我是否從心底裡信任這個人,我是否從心底裡認同并相信這個專業能給社會産生積極影響,我是否真心實意地想看到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真正變好。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确實,隻關心自己及少數群體的利益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然而這種行為方式必然會導緻自己内心中與他人的比較得失,你會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久而久之産生對共同體的不依賴。解決這一心理傾向的唯一方法,就是堅信自己的付出是為了也可以讓共同體變得更好,這樣你才能真正無愧于心、并真正獲得安甯與幸福。
  PS:辭職非小事,特别是疫情以來,原本很多建議青年人自由選擇職業的專家,也都轉而建議不要辭職。家人、朋友的話,很多時候不見得能切中要害,但也不失為一種重要的參考。尼采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時,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朋友們,韶華易逝,請謹慎而又真誠地創造我們的生活!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绮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