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對電影《風流一代》的一些細節,一些表達,以及流出版和院線版的不同情節。純個人觀點,必有不當之處。涉及大量劇透,但其實無所謂,因為早就被現實“透”(日)得遍體鱗傷。
這是一部“已經完成”的電影,它存在于一代人的記憶裡。片中有大量賈樟柯之前那些電影的“素材”,以至于會讓人誤以為這個電影是他個人影像帝國的紀錄片,但每一段之間有非常細膩又明确的鋪墊和過渡。隻是節奏很快,聲音和鏡頭裡包含大量的信息,不多看幾遍可能不容易理清。賈樟柯在這個電影裡如此歇斯底裡地宣洩内心的情感,實在是出乎意料,像是最後一吼。
這部電影刻畫了多次群像的鏡頭,跟觀衆近距離的相互凝望,鏡頭以及鏡頭裡的人物都故意把自己給屏幕前的人看,每一次都特别戳心,配樂大師林強的配樂特别貼切。連串起來也是不同年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片尾的幾次群像都是在重點刻畫年輕人。
廠房前下崗合影的工人那一幕,運煤火車的聲音和廠區環境在合影鏡頭的前後分開交待的。散場後有人打牌,有人含淚,幾個精準的鏡頭這一段故事就叙述完了。(電影《營生》)
在荒廢的劇院内,采訪畫像旁邊的中年人的那一段,應該算是片中唯一有紀錄片風格的片段吧。(涉及到流出版和院線版這個地方的不同以及多次出現的劇場意象在後文寫)采訪中提到中年男人收入來源的賣唱下崗女工,在後續的情節裡出現,《潇灑走一回》太讓人動容,“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最後随着鏡頭慢慢推後,聲音減弱直至消失,恰如她們也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之下。緊接着畫面從劇場來到大同街道,鏡頭緩慢向左移動一點點展開現實的畫卷,萬青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響起,這首歌的最強MV。鏡頭所劃過的街景和聲音處理也很精細,一些時代變化的初始符号,BB機,大同商業銀行……也為後面趙濤走秀後那段更加日新月異的街景變化做鋪墊。聲音的處理方式就像在《小武》裡面的聲音一樣驚豔。網吧也是當時年代的更要一隅,那段除了描繪最初互聯網的介入,後面過渡的動畫是賈樟柯在視覺上的一些玩法,并且通過那段動畫裡的信息把鏡頭沒拍到的更多當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事物一筆帶過。在《世界》裡有一段也是這種玩法。
新時代真的來了。浪潮之下,斌子也想出去闖一闖。《任逍遙》裡趙濤反複起身又反複被推回原位的情節,或許是用不斷重複的鏡頭來表達女性的一種處境吧?不太确定。這種撕扯和後面兩人的分手,在影片前面劇場情節的二樓,斌子和晉劇演員擠眉弄眼以及趙濤去了之後斌子對趙濤的身體上的抗拒就已經有所鋪墊,也反映了趙濤此時對斌子過于依賴。
接下來就是趙濤的“找尋之旅”,明線是找斌哥(此時斌子已經混成了斌哥),暗線是找尋她自己。随着輕快又荒誕的配樂,夾雜着《三峽好人》裡的一些憂傷的景象,記錄着一座已經逝去的家園。在碼頭同樣有一段戳心的群像刻畫,船夫對觀衆深情的一個回眸,廢墟裡的生活片段,以及牆上所畫的家園:“詩城博物館,為老城留一份回憶”(Fengjie City Museum,Memories of the Lost City)。廢墟裡逗狗的一段可能是緻敬《狗的狀況》,可能是在借狗喻人,可能是我過度解讀。
接下來說一下我所理解的趙濤的“自我尋找”。最明顯的地方在于,趙濤在收到斌子離開的短信到決意叫出租車離開時,此時天空是過曝的,這種極度的不真實應該是有意為之,緊接着舉着衣服走在暴曬的廢墟裡、走在下雨的電廠廠區、屋檐下避雨、頂着雨奔跑……天氣或許與她的内心有所關聯。在旅途之中,她遇到教堂,離開,遇到道士,離開,這些興許是她想要找尋内心倚靠的一些經曆。
在教堂裡趙濤拿了兩包進口救濟食物又依依不舍留下了一份給别人,這是她内心的善,對那包食品的特寫鏡頭直接解釋了後面在茶館桌上那包“落下”的錢的特寫鏡頭之後,情節直接跳到了三個小混混反口栽贓訛她的那一步。以及對斌哥和當地官員的勾結、開發商跑路、背鍋,潘哥收黃毛、碼頭打架、撈人、潘斌兩人的關系,鏡頭處理全都是特别簡單利落。
在斌哥見了趙濤之後,趙濤主動提出兩個人分開的決定,雖然對于斌哥而言這一段關系早就不存在了,但是趙濤千裡迢迢跑來找到他隻為說一句“分開”,我覺得這太體面了,太“江湖兒女”了,好酷。
之後通過飛機起飛的一段轉場到剛剛過去的三年,飛機上緩慢往前推進的拍攝場景慢慢喚醒觀衆沉睡的記憶,一直懸在心裡的這個背影又轉過身來反向走,但是無法看到他的臉。轉過方向慢慢往機後走,看到了機艙内其他的乘客的群像。他走進洗手間,沒有人的地方,慢慢摘下口罩,看到了自己的臉,看見了尊嚴,原來是斌哥老了。那一刻,這整個片段所積聚的壓抑釋放出來。
不知此後又過了幾年,交代了影片拍攝内容終止的年份——2022年。斌哥更老了,拎着行李箱,此時又多了一條拐杖,自己系不上鞋帶,隻能把鞋帶存到鞋裡,這個特寫鏡頭跟後面趙濤給斌哥系鞋帶來消除隔閡的特寫鏡頭形成對比。剩下的情節斌哥找潘哥讨個生計又無奈回老家,以及短視頻,都是一個簡單描寫,算不上細緻。後面斌哥跟趙濤說外面找不到工作吃住花銷又大不如回老家,也是這幾年年輕人回流的一個趨勢。這段台詞特意與之前發短信說要出去闖闖形成比對。老潘這幾十年可算是下了海又上了岸。
影片最後又回到了開頭宇航人石像,或許這個石像是一種對于外面世界的向往,此時已經被風蝕出了淚痕的樣子。出現這個石像時依然像影片開頭時一樣有一段新聞播報交代了當下的時間,2022年12月。又是一個生活方式變化的轉折點,接着又一段群像鏡頭來刻畫大街上的男男女女。趙濤跑步前把東西交給斌哥時,天空飄起了雪,這個鏡頭分不清是深情還是沉重。在《山河故人》結尾,趙濤在雪中起舞,迸發出很強的生命本身的力量,特别震撼。
在片尾滾動字幕結束後,依舊是冷風呼嘯的聲音。
關于“春天”
影片開頭一個少年在摩托車旁,拿着斧頭望着一團火,類似的場景在《站台》也有出現,當時的那團火是小鎮青年燃起的希望。随後屏幕出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故事開始。
趙濤在茶館裡給手機充電時所播放的科幻片,鏡頭給到了睡着的趙濤,機器人的台詞是“我想回到那座有風的城市”,可能是此地,可能是心中的城市。這也是全片趙濤最累最絕望的時刻(手機也沒有電)。
片中五條人的歌裡,“春天,到處都是花香,到處充滿幻想......在那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衣裳,你卻說你感覺不到溫暖,像春天般的溫暖”。我想起二手玫瑰的《春天的故事》也是特别貼合:“誰在春天裡歌唱,誰在春天寫下了詩篇,誰在春天裡幻想啊,誰又在春天裡去受傷,一年年的期盼,一年年費盡心機去變遷,明天是否是蔓延,還是道理早已寫在昨天”。看完電影之後耳機裡一直在循環放這幾首,以及梅卡德爾的歌《沒有風的地方》和《東風》,也是對這個“近在心靈卻遠在天涯”的“春天”的回應。太悲情,太傷感。
關于“劇院”
片中多次出現劇院這個場景,唱歌、跳舞、采訪……然後轉場。在片中一個拍攝廢棄劇院慢慢右移的鏡頭中,特意展現了一個标語,“音樂歌午茶品盡人間芬芳”(A taste of the world’s beauty)。劇院正如苦悶現實中的一處柔軟的避難所。在申奧成功之後有熱鬧的慶祝表演,在2022年同樣是之前的劇場門口,變得空曠,斌哥一個人緩緩走到劇院門口,掃碼,進入。斌哥去裡面是想看看趙濤在不在,裡面有人消毒,有人孤單跳舞假裝對方還在(或許已然不再,或許這景象是斌哥的内心),有人互相擁抱起舞離得很近卻看不到對方的臉。斌哥拄着拐杖失落離開的背影,近景是一個孤獨起舞的女性,而且有意凸顯了紅色的衣服。想象另一種可能。
關于“風流一代”
隻是看似風流而已。英文名Caught by the Tides,被潮流困住的人。片中歌舞響起時,都帶有一絲憂傷,隻有努力抓住此時的快樂才能繼續生活下去。片中共有兩次出現“浪花”的鏡頭,也是在呼應浪潮。
片中橫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時空的過渡都是通過一首歌,一段舞,以及三輪車、火車、出租車、飛機、高鐵、滑翔機。這些是電影裡新的“站台”。
片中趙濤舉着的衣服在賈導其他電影裡也經常出現,我覺得這個符号可能是為了賦予角色的最後一抹“尊嚴”。片頭趙濤打不到的蒼蠅就如同她的内心找不到出路,也如同《世界》的開頭,她一直找不到的“創可貼”。
流出版和院線版的一些不同之處
流出版在表達上更加尖銳。因技術原因,隻能簡要說明如下:
1.廢棄劇院裡采訪那一段,被采訪者旁邊所放的畫像不一樣;
2.牆上畫着奉節老城景象那段,前面有一個老妪的特殊狀況的鏡頭;
3.潘哥喜歡男的,片中明确了這一點。這也解釋了潘哥和黃毛之間那一段;
4.斌哥扶拐進入劇院之前,大喇叭裡有一段陰陽怪氣又值得“考究”的播報。
最後的最後,沉默是最可怕的。比憤怒還要可怕。趙濤是一直失語的,在影片結尾腳步聲陣陣的大街,我突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話,“上海是人海,街上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