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2/9.1
受到多次推荐,被认为是布列松的集大成之作,一碗的top1,事实上所言非虚。
至此,布列松在我心中荣升为top2,目前前三分别为:塔可夫斯基,布列松,伯格曼。
简评:
本片从第一幕开始就爱上了,全程的痴迷程度不亚于《扒手》。和《扒手》共同成为我最爱的布列松两部-分别是手心手背。(巧的是黑泽明的两部手心手背-《生之欲》、《七武士》都是豆瓣9.3分,布列松的两部则都是8.3分)
本片的结构更宏大、涉及问题面更广,而且更多影射外部的世界,作为外篇。
《扒手》则和个人经历有关,更为私人化,由一个主人公贯穿的“单筒镜电影”。
由于《扒手》是第一部布列松,而且和个人经历联系更紧密,加上黑白片和年代的质感,还是我更为偏爱的一部。
同时,本片和《扒手》、《囚》共同组成我最爱的三部“边缘人电影”。本片和《扒手》、《死囚越狱》则是我最爱的三部布列松,都是“囚禁”主题的。
技艺:
本片的技艺已经登峰造极,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地。必须拉片!尤其是对容易忽略的声音和剪辑。
布列松如此强调了声音在本片中的地位:“不久之前,我说过也曾写过:“噪声应该成为音乐。”现在,我认为整部电影应该成为音乐、成为一种音乐一日常音乐。当剪辑过程中有人给我放映《钱》这部电影时,我吃惊地发现自己只能感知到声音,却无法看到不断展现在我眼前的影像。”
那么布列松的精简和节奏体现在何处呢?
一方面是借由局部的细节特写营造真实性。
另一方面是以点带面,类似于冰山效应(无论是剪辑跳跃省略起承转合,还是模特省去的情感表演,隐藏了内心纠葛)反而激发我们的积极与想象,由此完成主动的再创造。由有限的镜头组织交代出最多的信息,通过省略和并置建构起一种关系,可以叫节奏,也可以叫因缘整体。
“这是些现实碎片,或者更确切地说,真正具有表现力的是这些碎片之间的关系和组合,而不是像在剧院里那样凭借演员的模仿和语调。”
改编:
和前几部改编自陀的作品类似,这次取自托的依旧是短篇小说,从俄国到法国的本土化改编十分成功。“托尔斯泰写过有一部叫《伪钞》。这部小说提供的不仅仅是电影的出发点,也使我意识到以骇人听闻之速增殖的“恶”以及最终突然出现的“善”。仅一张小小的伪钞就能引发数量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恶”。在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里,“善”出现得要比我电影里早得多。托尔斯泰作品里几乎三分之二的内容都与宗教、福音相关。在我这里,赎罪、救赎的想法只在结尾处渗人。”
内容与主题:
本片称作是布列松的集大成者毫不为过,技法精湛已经提过了,内容与主题上也是兼容并蓄。
被囚禁的越狱者-死囚越狱
善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流言诬陷-乡村牧师
自我包庇的犯罪者-扒手
无辜的被害者,不幸和怜悯-穆谢特
几段由巧合与不幸勾连起来的故事-巴特萨
虽然是依旧是犯罪题材,但是是布列松式的、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拷问,和美国所谓犯罪“类型片”大相径庭。
借助布列松独有的敏锐洞察力,他最擅长以微小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展现出最广博深邃的内涵。
钱是如今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逃不开的,也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单位和元素、一切价值的根基。
电影通过一张假钞引发的惨案和悲剧-这里面蕴含着物的因缘联络、偶然和必然的纠缠-影射出社会的荒谬、命运的残暴不公、恶的传递性。
我在布列松身上看到了薇伊般的神性和怜悯,在最世俗的东西上蕴含着最深刻的神性…
尽管布列松指出本片“不是一部反资产阶级电影。这与资产阶级世界无关,电影涉及的仅是资产阶级世界中的个例而已。”但片中人物说道,“啊,钱,看得见的上帝!”这种讽刺不言而喻。
对世俗的恶和当下社会的批判,以及善和信仰的微光,不得不让人想到老塔同年的作品《乡愁》,仿佛两位艺术家的隔空对话。
ps.如今无纸币、全面监控的社会,还会出现这样的故事情形吗?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9.2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9.1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9.3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9.1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9.1
25.5.31于百子湾c位
布列松还有两部待看。前一场的贞德没看成,还剩下一部魔鬼没看。
布列松之旅即便结束了,我还会一再回到这位先辈的作品。但我不甘作追随效仿的孝子,我要去寻觅自己的语言。布列松四十年前所说的如今依然生效“电影无边无际, 我们什么都没做。
布列松的集大成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美学和现实互文 公众号图文版: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众平台1️⃣简评与观感《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90年代的两部现实主义杰作,二者不仅在情节、风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后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
简评-第五代发轫作
C 5-简评:观影体验实在很一般,影像贫瘠不堪、情节一样僵死无力,镜头毫无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镜头间也不具张力。播音腔的配音,样板戏的表演,摄影的确有新意,但总体上十分鸡肋-节奏不稳、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段才会产生出 ...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