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末日”

裡根的競選宣言,将當時泛濫的自由主義和反基督主義看作是世界末日。

媽媽的最後一句台詞,裡根當選,核戰争就要來臨。

格雷在映後補充的,1980年12月約翰列侬遇刺。

以及,新好萊塢的終結。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全面勝利。blockbuster、franchise。

二、格雷的安托萬?

格雷有一層自責嗎?

黑人小男孩被塑造得如此善解人意和理想化?至少是白人視角。

格雷是父親。他似乎永遠處理不好/一直在處理父子關系。但也正是如此,他的父子關系展現得很真誠。

還是隻想用兒童視角來看這場轉變。

外公的獨特性、小時候感覺的獨特性(比如那一場睡夢中夢到外公講的他媽媽的經曆;爸爸要打人。聲畫的處理很有童年感。)

他眼中的媽媽很奇怪。“猶太媽媽”是一種刻闆印象嗎?

三、結構性的經濟問題

一切種族的問題都是維護經濟利益。在美國應該可以如此說。80年代的rich要求至少也是這般被滿足的。

想要通過格雷來看好萊塢和美國。

電影很複雜,似乎是越細細品味越有趣。

我處理不好新舊保守主義背後的邏輯,所以1980年的轉變如此深刻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以及這40年裡發生了什麼?

格雷是位知識分子。

他給出的回答是,将當下的美國問題追溯到80年代。的确,從80年代起,美國主流一直是新保守主義,徹底扭轉了。但或許正是因為曾經反文化運動走的太遠,反彈如此之大。

平等與自由竟然産生了如此的矛盾關系。(右翼的邏輯:經濟自由=維持等級秩序;削減政府權力/防止專制=維護州權=讓州自己決定種族、性别、堕胎權=繼續保守、不平等)

但是格雷的起點還是對的。我覺得更為有趣的地方是一家子人如何從最初被排除的猶太人成為了排除黑人的白人;他們如何從反對裡根中走向了培養裡根的小粉紅。格雷不想批評他們虛僞,他似乎在同情,同情他們被裹挾在這一浪潮裡,其背後的動力是經濟、精英,剝削多數人來達成少數人的目的。所以他塑造的外公、爸爸會很誘人。他通過兒童的視角讓這種矛盾合法化,而且讓他們被展示得不充分,從而有可想象的大量空間。

還有充斥全片的火箭。

格雷藏了好多東西。後來再看《星際探索》,其中的設計真到位精準。尤其是有關政治經濟的東西。他沒讓他的電影失控,可能那幾次小孩的情緒是失控的。但是他似乎還沒有把自己完完全全不加掩飾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