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停地晃啊晃,用大把的時間去浪費,用幾個瞬間來成長和後悔。

黑澤明的《生之欲》透過單線性叙事和重複線性叙事的方式繼承了《羅生門》,開啟了《十二怒漢》,并道出了人的一生,以及制度僵腐的弊端。

志村喬飾演的渡邊,每天都在重複昨天的日子,就這樣重複了三十年,當他得知自己罹患胃癌之後決定改變人生軌迹,他的後半生自此不再無所事事,總算小有所成,未有遺憾的含笑九泉。

故事并不複雜,但傳達的思想卻振聾發聩,一遍遍地鞭笞着我們的身體與靈魂。

我們的年輕哪去了?二三十歲的年紀,卻活成了七老八十的樣子,對生活沒有激情,對工作敷衍了事,隻會在下班之後稍微展露笑顔,然後又陷入無休止的虛度年華環節。

我們的勇氣哪去了?在念書的時候,即使我們會因害羞而不敢大膽追求心儀的女孩,但不會因為是否門當戶對而放棄。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嫉惡如仇,是非分明,好就是好,錯就是錯,但步入社會之後,變成了自掃門前雪,變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膽發言沒有了,義正辭嚴沒有了。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曾讨厭的樣子?因為環境不允許特立獨行,因為社會要求我們随大流,因為階級的不可跨越讓我們失去了夢想,因為背景與工作讓我們不再妄想白月光。

我們總會說,生命多短促,少女快去談戀愛吧,趁紅唇還未褪色前,趁熱情還未冷卻。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這些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可是到最後還是會為一成不變的編制争得頭破血流,一開始還有一股沖勁,決心幹一番事業,但被周圍環境同化以後,已不是當初的自己了。

工作得過且過,日子渾渾噩噩,明日複明日,萬事成蹉跎,偶爾會在酒後豪言壯語,酒醒後繼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所以辦事成了互相推诿,流程成了必要程序,部門逐漸固化,社會難以進步,國家舉步維艱。

當初的赤子之心早已成為逝去的笑話,穩中求穩的鐵飯碗才是生活之道,這樣的制度又怎麼會踐行建立之初的誓言呢?無非是自己騙自己的安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