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就是一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自以為衆人皆醉我獨醒。

題材從來不是保護傘,真正的保護傘是如何把電影拍好,不是你看似反思,實則洗白的标新立異。

...

可陸川卻以精英文化人自居,好為人師的教育所有人。

你們都錯了,我是對的,所有目光向我看齊,你們要辯證的看待問題,他是怎麼做的?以自己的臆想打扮曆史。

在《南京南京》中把南京大屠殺當兒戲,把每個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曆史當工具,把正經嚴肅的苦難拍的隻剩莺莺燕燕。

...

中國人的命是真正主角日本人角川成長轉變的陪襯。

第一幕劉烨所代表的軍隊被掃射而死是為了讓角川看到戰争的殘酷,第二幕江一燕等女性被糟蹋而死是為了讓角川的良知被喚醒。

第三幕高圓圓祈求角川射死自己是為了實現他人性光輝的升華,第四幕角川放走中國士兵和小孩,自己飲彈自盡,為反戰犧牲自己。

這是南京大屠殺嗎?這是美化過後的僞旁觀者曆史的《角川傳》,陸川極盡所能歌頌侵略者,無視悲慘的曆史。

...

《南京照相館》也有日本人視角,也有日本反派的成長線,但人家申奧就正常高明許多,分得清是非黑白。

站在日本人視角,伊藤不敢開槍,害怕殺人,十足的懦夫,為此他想證明自己,于是不惜全力拍照,讓日本人上了報紙,為戰友赢得了榮譽,地位陡升,成為“英雄”。

但申奧并沒有像陸川一樣去美化日本人用中國人的命鋪路的所謂“勵志”,而是鏡頭一轉,站在中國人的視角看,伊藤就是一個僞善的初生,内裡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必須殺之而後快。

這是先輩們用命守住的家園,不是胡編亂造,不是虛情假意的朋友之情,所以申奧結尾借蘇柳昌之口說:“我們不是朋友,不是”,在看不見硝煙的輿論戰、文化戰、宣傳戰中警示觀衆認清敵友。

...

可《南京南京》呢?從頭歪到尾,你根本看不出導演在關心中國人的死活。

隻心疼日本人的轉變,中國人被屠的國仇家恨不去體現,反而大張旗鼓的拍日本人的祭祀儀式。

...

一個劊子手,一個雙手沾滿血的幫兇,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但陸川卻傳達的是我們是朋友,信他們假親善那一套。

将他們鳄魚的眼淚诠釋成有人情有人性,将他們泯滅人性的暴行洗白成部分中國人能存活,能保全貞操是因為他們善意的放過,他們還有仁義禮智信,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

...

當以侵略者的視角叙事時,必然會帶有許多主觀情感,表現出一副假仁假義的悔恨情緒和反思戰争,但原子彈下無冤魂,跟初生講什麼人性。

他們滿嘴仁義道德,說着咱們是朋友,手上的屠刀卻從未停止,莫愁湖都被血水染紅,他們的仁義禮智信是道貌岸然的皮,每個字都沾滿血。

當你嘗試跟你的敵人共情時,你的是非觀就已經颠覆了。

人民史觀錯了,再怎麼喊主義都是錯的,《南京照相館》既尊重曆史又尊重人民。

我們沒資格用自己的主觀臆想替先輩原諒這些惡鬼,更要時刻警惕那些歲月史書的陰陽文化人,曆史不容篡改,必須銘記。

追捧《南京照相館》才是正确的選擇,說明大家早就受夠了那些應該被釘上曆史恥辱柱的春秋筆法的所謂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