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片时有点迷迷糊糊的,又看了解说复盘。面对片中人物的悲剧,心里有种平静的麻木与淡漠感。角色与作为看客的我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屏障,情感共鸣未果,想哭、或许该哭,却哭不出来。原来不是错觉,镜头语言在强调我是局外人的事实。从故事中感受到疏离与迷茫,或许是那时的民众就体会着这样不知所措的心情。
  故事发生的背景,1945日本投降,台湾光复。1947年二二八事件,缉私员查缉私烟打伤女贩,点燃台湾人对外省人的怒火,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其定性为暴动并调兵镇压。
  开头林文雄在八斗子的女人,生下林光明。生育、取名“光明”,重生与希望。为了与上海大佬沟通需要先找个讲粤语的帮忙传话,中译中译中……文化混乱至极。混黑帮被枪杀死。
  二哥三哥出征,二哥去当兵再无音讯,二嫂仍在苦苦等待二哥回家,想到了《一把青》空军村的女人们。三哥文良回来发疯病,治疗正常后参与走私,被举报当做汉奸抓走,又因汉奸之罪被废除而有机会逃过一劫。
  文清,聋哑人,小时候跌伤导致耳聋,当时不晓得是大事,只觉得好玩。以文字插入的形式呈现书写对话,想到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后者是隐藏聊天对象的身份,这部则提醒局外人身份,短暂抽离、防沉浸。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文清被抓入狱时,正面无表情待机中,有人被唤了出去,紧接着画外音传来,是文清所听不到的枪声。一条条生命就这么残忍而轻易地死去。
  樱花,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女孩像樱花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仿佛在暗示后面的故事即将向着悲剧的方向发展。
  陈仪,管制米糖,民众的生活条件比日据时期更糟糕。讲到台湾人失业问题时,从台语换成了国语,像是起强调作用。各种画外音,身临其境?空间拓展。
  罗蕾莱,莱茵河畔坐在岩石上唱歌的金发女妖,船夫被其歌声迷醉而撞上岩礁,舟覆人亡。结尾最后的画面又回到饭桌前的长镜头,莫名有种乐景衬哀情的感觉。同样是普通人很日常的生活画面,却不再有曾经的那些人了。然而剩下的人还是要继续活下去。
  “生离祖国,死归祖国,死生天命,无想无念。”身处在历史洪流之中的普通人,真渺小啊。走?能逃到何处去。一时是日本人一时是国人,台湾本土人身份认同的割裂感。特殊时代带来的悲伤深深沉入群体潜意识的海洋,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除了习惯做不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