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1989)的劇情介紹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光複,基隆一戶林姓人家眼見也要過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從此不斷。“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家中的四兄弟更是隻剩下老老實實開有一家照相館的聾啞人老四林文清(梁朝偉)。然而悲劇并沒到此終止,因為和進步人士有聯系,林文清也沒能逃脫被逮捕的命運,到此,林家男子隻剩林文清和吳寬美(辛樹芬)的幼兒——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學語。
悲情城市(1989)的影評
配樂很日本,表達很中國,從第一個上香的鏡頭到末尾吃飯,在前二十分鐘内就建立了一個浩大威嚴的影視氣質,之後的發展有一半是靠老大和一群上海人有江湖氣的糾紛來的,突然把一個描繪曆史、動蕩的電影降到教父的通俗片裡頭了(一個正和女人親熱的人被 ...
《悲情城市》和牯嶺街給我的感覺很相似,雖然基調不同,但都是用很細緻很全面的群像鏡頭去搭建整個社會氛圍和曆史進程的大結構,為什麼如此,因為台灣的創傷太複雜了。一個被曆史作抛接球遊戲的小島,所有人懷揣着巨大的悲痛與不安,但又無從描述這種 ...
我想到這樣幾件事:1.“悲劇是對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想起人生中經曆的一些事來,自己的,親人的。雖然,一個人除了自己,無法看到任何一個他人完整的一生。同時感到對于一些舊影片舊文學的喜愛,恰恰是因為它們嚴肅對待 ...
看完就是後悔,怎麼就沒先大概摟一眼背景知識就bgm上瘾了呢?莫名地就把這部電影和《霸王别姬》聯系在了一起。都是史詩,前者通過家族糾葛反映政治更叠,後者通過個人命運折射時代變遷。即使方言水平隻夠聽得懂“策佬”,也可以通過人物神态和整體 ...
記錄一些百講聽的筆記1.使台灣新浪潮電影 開始重視個人生命 重視曆史 原來這是一部如此樸素的電影2.拍攝時刻是台灣發生巨變的前夜戒嚴 一直延續到這個電影拍攝的時刻電影工作者極端睿智 在曆史運動前的3.視為一段20世紀中國在海峽對岸 ...
這不是一篇标準的影評,脫離系統的影評寫作已經差不多快一年了,兩年前主動動筆過一次寫的還是陽光普照。。。再次動筆就是悲情城市,所以嚴格意義上說,這根本不是影評,隻是讀後的一些感想。這部作品一直沒有看,對侯孝賢并不是特别感冒,但是這一部 ...
北影那次雖然沒有搶到票,但我随後就用一個還是兩個夜晚,在電腦上看了悲情城市(我很早就下載了這部電影,但一直沒有看)。結尾時,小小地流了眼淚,想了很多,這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賢的電影,沒有想到是這樣的影像。後來在進城的公交車上(好像是為 ...
5.4于甯波阿正,第一次完整地看完《悲情城市》,有些電影天生适合大銀幕安安靜靜、全身心地沉浸,從電影創生伊始的黑匣子便旨在打造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私密空間,放映場所從咖啡廳、遊樂園幾經周轉,最終擁有了獨立空間:封閉、絕對安靜、禁止一切光 ...
【1】在這部電影裡,梁朝偉飾演的林文清是個聾啞人,隻能通過紙筆與他人交流。且他在紙上所寫下的詞句,總是簡略卻意境悠遠,有種文绉绉的民國文人氣度。這也讓他與電影裡其他滿口台語粗話的俗人相比,感覺像來自兩個世界的人,帶着一絲被隔絕開的、 ...
話先說在前面:我認為大衆對《悲情城市》本身,過譽了。這邊特意點明是電影“本身”而非其他,就是在摒除了其地位和各種開創性的偉績後而論的。毋庸置疑,“台灣新電影”時期是影史上一個無比輝煌的時代,且它對我本人而言更是無比敬佩的、不可侵犯的 ...
侯孝賢的片,不是人人都能欣賞得了的~~
這片要是找個擅拍商業片的一定能拍出個厚重的史詩。侯孝賢在第一次不拍自己的時候卻仍然堅持風格不變,戲劇性削弱、表演的削弱。在叙事上依然有意的斷裂、留白,弱化故事的連貫性。不過度煽情,不強化沖突,甚至這麼精彩的配樂都很少用,冷靜的旁觀。弱戲劇就意味着強化真實感,增加認同感。真是牛逼。
如果誰想對台灣目前的狀況有一個非常理性的認識的話,候孝賢的是必看的.看之前我都沒有想到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居然會如此仇視,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仇視已經慢慢轉化為台灣人對大陸人的仇視.對這種情況,陳儀需要負最大的責任.其實日本人投降後,台灣本省人是抱着回歸中國的積極态度的(影片中那些台灣知識分子動情高唱就是一個例子),可是由于陳儀為首的大陸人在台灣的胡作非為,硬是把台灣人的地方意識給逼出來了,然後由于蔣介石的高壓政策進一步惡化.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這部片子又是關于島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灣的那段曆史也能從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悲涼。進而感慨的是人于時間長河中的悲涼。
想嫁一個文清一樣的聾子
他說的每一句話
我都會相信
隻有這樣的人
每一個字都是用心聽用心說的
1989年,侯孝賢拍攝以台灣近代曆史為背景的《悲情城市》,打破了當時台灣電影涉及政治的禁忌。梁朝偉在片中扮演不會說話的主人公文清,大獲好評。二十三歲時,我是《悲情城市》裡的中學教師,和同志一起對酒當歌,唱起祖國的歌曲。隻有同我一樣憧憬未來的青年,才能知我此刻心中的苦痛。——唱九一八的時候很觸動人。
(9/10)很久以前給了這部片子差評,現在看來是我當時的閱曆還達不到可以欣賞這部影片。可配合《芙蓉鎮》一起看。觀看前建議先了解國民黨收台初期的緝煙事件和二二八事件,侯孝賢多少默認了觀衆知道這些曆史背景。二二八事件處于舊秩序剛結束、新秩序建立前的混亂局面,總結起來就是興亡百姓皆苦。台灣人受夠了日本人的欺壓,于是對中國人有過高的美好幻想,而這種幻想在國民黨來臨後旋即破滅。大陸軍民帶去的是歧視、貪污、腐敗、打家劫舍……國民黨抵台後沒有安撫民心、反而一味指責台灣人“奴化”并大加排擠,本片中有句台詞對此作了諷刺:“奴化是我們自己要的嗎?當初清朝把我們賣掉時、有誰問過台灣人願不願意?”對台灣人來說隻是剛忍受完日本人的歧視,然後忍受中國人的歧視。現在大陸很多人隻嘴巴挂着統一,卻依然有日本人和國民黨的傲慢。
總算看了一部讓我相當稀飯的侯孝賢作品,要不然我要跟這位悶人皇帝訣别了。曆史,政治,社會,文化,日本,中國,外省人,本省人,這些三言兩語的已經沒法概括了。我隻有從深遠與内蘊之後提取一個最膚淺的觀後感:我覺得梁朝偉是華人裡面最優秀的男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