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邊防一直是大患。太祖趙匡胤從立國的時候起就沒有收複燕雲十六州,為此甚至單獨設立了一筆“封樁庫”銀,打算從契丹手中贖回。

1127年春,女真攻陷汴梁(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康王趙構于應天府(南京)稱帝,建立南宋,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宋朝隻剩下半壁江山。

嶽飛一直幻想着一雪靖康之恥。他分别與紹興六年(1136年)和紹興十年(1140年),從湖北出兵,進行了兩次北伐。兩次戰事都很順利,第一次由于糧草不足,被迫退兵,第二次則是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催召之下,忍痛班師,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紹興十一年底,嶽飛被害死在臨安獄中。

...

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杭州)陷落,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元朝。

祥興二年(1279年),在“崖山海戰”中,陸秀夫背着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自殺,南宋滅亡,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曆史到此徹底結束。

我們後代普通人,對于這段曆史不能隻關注宋朝,還應關注當時的各少數民族,他們的曆史和宋朝史一起,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想了解那個時期的完整曆史,李涵教授的這部《宋遼金元史論》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範仲淹禦夏

1038年,西夏李元昊自立為帝,國号“大夏”,定都興慶(今甯夏銀川市)。當時盡管宋朝的邊防力量十分薄弱,宋仁宗還是力主絕和問罪。

...

《敦煌 (1988)》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率兵攻打延州(今陝西延安)。交戰中宋軍大敗,隻好緊閉城門。幸遇大雪,西夏兵自行退去,延州才得以幸免。

為了抵禦西夏,朝廷任命範仲淹擔任陝西都轉運使。範仲淹認為西夏境内多沙漠,糧草補給十分困難,應以防禦為主,打持久戰,不能進攻。

當時包括宰相呂夷簡和主帥韓琦都主張應主動進攻,幻想一舉解決問題。于是仁宗下诏,準備于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進讨。範仲淹當即上疏表示反對,仁宗最後采納了範仲淹的意見。

...

《敦煌 (1988)》中的李元昊

元年二月,韓琦接到探馬報告,元昊出兵渭州(今甘肅省平涼市),韓琦盡出其兵截其歸路,結果在好水川(今甯夏隆德東)附近慘敗,戰死近七萬人。仁宗這才最終認識到範仲淹的主張是正确的,統一了認識,确立了以防禦為主的方針。

...

《曆代聖賢名人像冊》中王安石像

由于王安石罷相,新法由宋神宗堅持繼續執行,衆大臣一直反對新法。元豐年間(1080年~1082年),宋神宗親自主持了一場官制的大改革,史稱“元豐改制”。

在此之前,宋朝雖然一直實行唐代的“三省制”,即“中書取旨,門下覆奏,尚書施行”,但是三省都是宰相的權力範圍,直接對宰相負責。

新官制廢除了原來的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的制度,以尚書省的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左相),尚書省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右相)。左相行門下封駁之職,右相行中書取旨之職。門下省、中書省另設侍郎各一人,此四人代替了原來的參知政事。而尚書省的長官即為宰相,原來由檢正主管的大部分職務劃歸到尚書省的左右司郎官。尚書省左右司,亦稱左右曹,号為都司。檢正或都司都相當于宰相的辦公廳主任。

元豐改制後,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員發布命令,參與到朝政中,加強了中央集權。而都司其後權力日重,實則加強了宰相的權力。其後權相如蔡京、韓侂胄、史彌遠等人的出現,與之不無關系。

...

關于古代各個朝代的官制,錢穆在著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有詳細介紹。

三、曾布與市易務案

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弟弟。他與呂惠卿協助王安石制定新法,深受重用,呂惠卿因父喪丁憂,曾布接替他“都檢正”的職務,期間許多新法措施皆出自他的謀劃。

市易法是王安石變法的舉措之一,于熙甯五年三月頒行,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滞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做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并也。”

熙甯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對“市易法”。三月二十日,神宗令曾布查明市易務有無違法之事。曾布向市易務的主管魏繼宗了解情況。魏繼宗本是“市易法”的傳導者之一,這時“憤惋自陳,以謂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議,都邑之人不勝其怨。”直指市易務三司使呂嘉問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權力而行兼并之事。

曾布如實上報之後,王安石大為不滿,認為曾布借機反對新法。他讓丁憂期滿的呂惠卿參與調查,呂惠卿準備隐瞞真相,兩人之間發生的激烈的沖突。

這時王安石請求退位,舉薦呂惠卿代替自己。神宗批準,因為要倚重呂惠卿,便不再追究市易務案。

呂惠卿上任後,反追究曾布。将其杖八十,外放知饒州。曾布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第二年,呂惠卿被罷免,神宗有意召回曾布,詢問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還是不肯用他。曾布的不得用,是新黨的損失。

四、寇準之死

寇準性格耿直,疾惡如仇,好直言,常在廷上和皇帝與大臣争論。太宗和真宗對他都不喜歡,他也得不到皇帝的完全信任,同時還得罪了許多大臣。

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風疾(中風)加重,經常胡言亂語,難以正常處理政事,政務都由劉皇後處理。劉皇後的預政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強烈反對,主要以寇準為主。

...

《寇老西兒》 (1997), 葛優飾演寇準

寇準一直反對皇後理政。這年六月,他秘密建議真宗令太子監國,并罷免丁謂。不料事機不秘,丁謂跑到真宗面前告狀,要求罷免寇準。這時真宗卻忘記了之前對寇準的承諾,反同意了丁謂的要求,将寇準罷相。此後真宗又忘了此事,問左右為什麼久不見寇準。經過一場場的鬥争,劉皇後排除了她的主要政敵,為以後的臨制稱朝,鋪平了道路。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十一歲的太子趙祯即位,是為仁宗。真宗遺诏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後處分,劉後開始垂簾聽政。

劉後聽政後,将寇準貶到了雷州(今海南島)。由于環境惡劣,寇準雖對逆境處之泰然,畢竟年事已高,一年多後,于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貶所。

...

天下第一針 (2014)中的劉太後

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日(1033年5月11日),劉太後病逝。宋仁宗為寇準平反,追複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太子太傅。

五、斷事官

蒙古在成吉思汗建國之後,忽必烈改制之前,最早設置的政務官司叫“斷事官”。這是與“萬戶”并列的重要官職,以執行法律為職責,其權力很大,可斷人生死。中書省斷事官司秩正三品,相當于丞相。

書中提到了“怯薛”,但并沒對此詳細解釋。在成吉思汗時代,“怯薛”從屬于主君個人,而不屬于整個氏族。怯薛是一個特權階級,地位很高。一方面是可汗的護衛,是軍隊的中心力量,同時負責皇帝家事,另一方面是蒙古初期的中央行政機構,掌握政治權力。所有的執事官都是由怯薜擔任的。

作者認為,斷事官是單獨的機構,和“怯薛”并沒有關系。

忽必烈改訂官制後,另立中書省,成為最高的行政中心,所有的斷事官機構改成“大宗正府”,其實權大為削減。

...

元太宗窩闊台汗真像

“必阇(dū)赤”是管理文書的官員,是一種怯薜執事官,為中書省的前身。元太宗三年(1231年),窩闊台設立中書省,作者認為,這時,中書省就從怯薜執事官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政務機構。

中書省在處理文書之外,還承擔征收賦稅的任務。而它當初的設立,正是朝廷決定采用漢地賦稅制度的結果。直接隸屬中書省的機構,是十路征收課稅所。課稅所除征收賦稅外,也有監察地方行政的責任。

這時,斷事官的地位還在中書省之上。忽必烈中統年間改革官制後,中書省成為行政中樞,斷事官趨向沒落。

六、七萬戶

太祖十七年(1222年),劉黑馬襲祖父職為萬戶。窩闊台在位時,任命蕭查刺(石抹也先後人)和山東史天澤(史天倪後人)為萬戶。滅金前後,在河北、山東一帶,又增設了四個新的萬戶,其中,有明确史料記載的為張柔、山東嚴實、山東張榮,最後一個萬戶,作者推測,應該是山東李璮(tǎn)。

...

河北省正定縣南城門(長樂門)内的史天澤雕像

這樣,連以前的三個萬戶,合稱“七萬戶”。

這些萬戶都是世襲的,既是當地的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擁有生殺大權,可以自行征稅,基本上可以相當于漢代的諸侯或唐代的藩鎮。他們對于朝廷的義務主要是出兵和納貢。

中統元年(1260年)五月,忽必烈設立十路宣撫司,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監視諸萬戶。之後,忽必烈采用各種手段,極大地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本書作者李涵教授是八十年代初第一批活躍的專家學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态度,這一點從本書中就可以看出來。如今,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論文和專著不再束之高閣,“庋藏焉”,而走到普通讀者面前,讓大衆也有機會能夠學習并領悟這些學者的思想和風範,實在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