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刚放假,我不幸被流感击中,刚开始症状轻微,就没怎么当回事,以为多喝水、多休息,身体里的病毒自然会慢慢排出去。

过了几天,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病毒已经“离开”,没想到突然发起高烧,肌肉也出现酸痛症状,但我仍然坚持不吃药,打算继续扛下去。毕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表现,体温升高能够使病毒的繁殖速度大幅下降。

但当手表突然振动,提示静态心率超过150时,我再也无法淡定下去,果断把退烧药吃了,坐等心率下降。作为曾经的“三高”患者,相比上升的体温,我更担心超标的心率。尽管我知道退烧药只能减轻症状,让人感觉舒服一些,但对病毒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就算我清楚感冒发烧的好处,但却因为承受不了心跳过快的压力,到最后还是得作出吃退烧药这种不合乎理性,却能被自己接受的选择。

这段时间正好在看《金钱心理学》一书,作者摩根·豪泽尔曾经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并没有心理学、财务咨询方面的背景。这本书也确实没有提供特别专业的理财建议,不过就是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反省自己,搞清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

作者在序言部分就指出,我们思考和学习理财的方式更像学习物理,而不像学习心理学——总想找到某种潜在规律,却忽视了情感体验。他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的效果更好。

比如做投资决策时,得从心出发,做出对自己而言合乎情理、更容易接受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冷冰冰的计算公式和枯燥繁琐的历史数据——在理论上完全正确的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违背人性,以致于降低了可行性。

作者进一步强调在真实的世界中,这种从数学角度出发的最佳方案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现实中的最佳投资方案一定是能让我们晚上睡得安稳的方案。

股神巴菲特在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也提到,就算到了必须要选择的境地,他也绝不会拿一晚上的安稳觉来换赚取更多收益的机会。他长期践行的能力圈思维方式也是尽量做自己能理解、难度低的事情,并且合乎他自己的情理,而不是超出能力范围去做自己够不着的事。

就像大多数本土投资者很少购买国外的投资项目,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的确不够理性,但正如作者所说,投资的本质就是一种把钱交给陌生人并希望尽可能赚取回报的行为。相比国外的投资项目,本土项目更容易让投资者产生熟悉感和信任感,哪怕不够理性也合乎情理。

又比如今年春节档最引人注目的三部电影,《热辣滚烫》、《第二十条》和《飞驰人生2》,讲述的故事都与两难选择有关,主角们也清一色地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在旁人看来跟发疯没多大区别),作出了合乎自己情理的选择。

虽然他们疯的地方、疯的程度各不相同,但至少战胜了过去的自己,没向现实低头。特别是贾玲,戏里戏外都让人刮目相看,不仅在一年内成功减重100斤,而且自导自演的电影上映才十来天,票房就破了30亿。

如果贾玲在拍戏之前,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认真向医生咨询减重100斤的可行性,她难免会犹豫不决,怎么也做不到现在这个程度,自然也不会创作出如此惊艳的作品。

《飞驰人生2》中沈腾饰演的男主也是不折不扣的追梦人。他在现实困境和生存压力下,接受了铁杆粉丝的赞助,重新组建车队参加拉力赛,不仅证明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真实有效,而且战胜了恐惧心理,拼尽全力协助团队拿下冠军。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考量,他作为落魄的驾校教练,身上有旧伤,心理有阴影,即便有人赞助,预算还差着一长截。他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能够获得参赛资格就很不错了,更别指望取得什么名次。

但他和贾玲一样,遭受的挫折越多,就越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从而在关键时刻作出对自己合乎情理的选择,在赢别人之前先赢了过去的自己。他要是一直保持理性的话,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第二十条》中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也经历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蜕变过程。刚出场时,他就是一个熟谙法律条文和官场规则的理性人形象——除了讨好领导、拉拢同事、会哄老婆以外,还擅长危机公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待、处理群众上访事件。

不管是面对老婆还是上访群众,他讲起法律条文来都是逻辑清晰、有条不紊,俨然一台运转良好的“人肉复读机”,让你不服也得服——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

相信大家对这种公事公办的正经人应该非常熟悉,看着也非常亲切。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机器在进步,越来越像人;而人却在退步,越来越像机器。

没想到这位检察官自己的儿子也因为替同学打抱不平,即将被学校处分。他不得不在办理案件的同时,还得抽出时间处理儿子的事情。

在来回奔波中,曾经理性的检察官也经历了自己的思想转变,对法理、人情、公平、正义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刻板教条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并且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人情味儿了。

在影片即将结尾的时候,他在听证会上的慷慨陈词充满激情,贡献了不少震撼人心的金句,比如“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以及“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等等。

他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在保持理性与合乎情理之前,他已经选择了后者。相比满脑子的法律逻辑,同理心和人情味儿让他更有人格魅力。

拉拉杂杂写了那么多,我也想说明,看书和看电影是相通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电影里也不缺颜如玉。无论是好书,还是好电影,都能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发。

不管机器在未来会不会有自主意识,我们至少要保留作为人类的同理心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乎情理确实比保持理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