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有兩大反主流文化科幻小說:一部是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的自由主義小說《異鄉異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這本書讓“grok”這個詞風行了很多年(現在已經不那麼流行了;甚至不會出現在填字遊戲裡);另一部則是1965年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發表的《沙丘》(Dune),這是一個反企業、支持生态激進主義和親伊斯蘭教的未來主義地緣政治寓言。為什麼多年以來各大制片人和電影公司競相追求這個知識産權的理想電影改編——這是一個超出本文讨論範圍的問題,但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作為一個自命不凡的青少年,我并沒有讀過太多科幻小說,甚至說是反主流文化科幻小說,所以我錯過了《沙丘》。1984年,由當時的超級制片人迪諾·德·勞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贊助,大衛·林奇(David Lynch)執導的小說改編電影上映時,我仍舊沒有讀。當年的我是一個有些自負的二十多歲的影迷,還未達到專業水平,對我來說唯一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林奇的作品。但出于某種原因——盡職調查,或是好奇如果當初我選擇了赫伯特和海因萊因而不是納博科夫和熱内,我的生活可能會有什麼不同——我最近讀了赫伯特的書。是的,它的行文很笨拙,對話往往更笨拙,但我很喜歡其中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它将社會評論與足夠多的動作場景和扣人心弦的懸念穿插在一起來創作一個老派的系列故事的方式。
這一次的全新改編,由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執導,他和艾瑞克·羅斯(Eric Roth)、喬·斯派茨(Jon Spaihts)共同撰寫劇本,将小說場景生動地展現在觀衆眼前。正如你們許多人所知,《沙丘》設定在非常遙遠的未來,那時人類不僅科技進步,且産生了許多靈性變異。無論地球在哪裡,故事中的人都不在地球上,而皇族厄崔迪(Atreides),在一場我們暫時無法完全熟悉的權力遊戲中,肩負着統治沙漠星球厄拉科斯(Arrakis)的重任。這裡盛産一種叫做“香料”的資源——在那些生态寓言家眼中就是原油——并對外來者(對那些地緣政治寓言家來說即是影射西方人)具有多重危險。
說我不喜歡維倫紐瓦之前的作品是有些輕描淡寫了。但我不能否認,他把這本書拍成了一部令人滿意的電影。或者,我應該說,這本書的三分之二。(電影制作人說隻有一半,但我認為我的估計是正确的。)開場的标題是“沙丘第一部分”,雖然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提供了一種真正的史詩般的體驗,但它毫不隐諱地表明故事還有更多内容。赫伯特的原著描寫非常貼合維倫紐瓦自身的叙事風格,後者顯然并不需要特意将自己的想法植入到這部作品中。維倫紐瓦一直是,而且很有可能仍然是在世的最嚴肅的電影制作人之一,而這部小說也沒什麼喜劇元素,所以值得贊揚的是他尊重了劇本并不輕松的氛圍基調——這我認為是羅斯的功勞。
在創作過程中,維倫紐瓦與包括攝影師格雷格·弗雷澤(Greig Frazer)、編輯喬·沃克(Joe Walker)和制作設計師帕特裡斯·維梅特(Patrice Vermette)在内的令人驚歎的技術人員合作,成功地遊走于宏偉與華麗之間并創造出一連串充滿想象力的令人汗毛倒立的場面:戈姆刺(Gom Jabbar)測試、營救香料工人、風暴中的撲翼飛機,以及各種各樣的沙蟲遭遇和襲擊。如果你沒讀過《沙丘》,這些話聽起來就像胡言亂語,你也會看到其他評論抱怨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電影在闡釋原著設定方面做得很好,同時又并未顯得生硬直白。至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但是同樣地,如果你不是一個科幻電影愛好者,你可能也沒有任何理由對《沙丘》感興趣。這部小說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對喬治·盧卡斯的影響——“沙漠星球”,人類。《沙丘》宇宙中貝尼·傑瑟裡特所掌握的“音言”(The Voice)可以對應後來的“絕地控心術”(Jedi Mind Tricks)等等。
影片強大的演員陣容很好地演繹了赫伯特小說中的人物,在原著中這些角色更像是各種原型,而非獨立的個體。甜茶(Timothée Chalamet)在飾演早期的保羅·厄崔迪時顯得羽翼未豐,但當他的角色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并明白該如何追随自己的命運時,他令人信服地擺脫了這種稚嫩。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飾演保羅的父親,高貴的公爵;麗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飾演保羅的母親傑西卡,既神秘又兇狠。贊達亞(Zendaya)飾演的契尼令人眼前一亮。此外,與赫伯特的小說有所不同的是,生态學家凱恩斯被更換了性别,由頗具力量的莎倫·鄧肯-布魯斯特(Sharon Duncan-Brewster)扮演。
不久之前,維倫紐瓦抱怨華納媒體要将《沙丘》同步上線流媒體的協議,稱這部電影的制作就是“為大屏幕而生”。當時,我還覺得這是一個相當愚蠢的制作電影的理由。但看過《沙丘》後,我更好地理解了他的意思,并且有幾分贊同。這部電影充滿了影像魔力并含有許多影子,大部分是來自那些具備高級影像奇觀的電影。當然能看到《阿拉伯的勞倫斯》,因為沙漠。在斯特蘭·斯卡斯加德(Stellan Skarsgård)作為秃頂的哈克南男爵出場時還能看到《現代啟示錄》。有《2001太空漫遊》。甚至有些不太主流但不可否認的經典之作,比如希區柯克1957年版的《擒兇記》和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低音炮實驗式配樂讓人想起克裡斯托弗·諾蘭(還有Maurice Jarre創作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原聲和György Ligeti為《2001太空漫遊》創作的Atmospheres)。在視覺上也有諾蘭和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影子。
這些影射會讓某些影迷感到興奮或憤怒,這取決于他們的即時情緒或總體傾向。我認為它們是有趣的,并且沒有沒有偏離電影的主旨。我會永遠愛林奇的《沙丘》,一部嚴重妥協的野心之作,幾乎沒怎麼使用赫伯特的信息(考慮到林奇自己的喜好,這一點也不奇怪)。但維倫紐瓦的電影才是真正的《沙丘》。
作者簡介:Glenn Kenny,Premiere magazine首席影評人,現居布魯克林。
原文鍊接: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dune-movie-review-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