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遍《曬後假日》,不少情景都在擠壓淚腺。父親諱莫如深的脆弱瞬間、父女肌膚撫觸與周遭對照形成的暗示、女兒袒露情事所得到的友好回應,都為「父親」形象賦予了一些暧昧性,或者說他是一個适合所有人的理想型朋友,我們可以依賴他,受他引領;和他一起,生活會變得有趣,按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我的姐妹🫂。
這次也更能察覺到創作者有意為之的幾個障眼法,利用我們的類型經驗制造對糟糕事件的恐懼,這甚至比《紅色天空》裡的伎倆都要來得自然;同時,又再次反襯出假日美好,來自陌生人的友善、小群體的溫柔遭遇、與父親的相處,共同構成了女兒從公共到私人的再好不過的經曆,經曆一個不僅停留在景象上的假日。
回憶總因當下不如意而再次自動播放,當下多不如意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明确的一點,沒有人可以那般依賴了,沒有時空是那般無憂了。而從父親唯一一次講述自己過往的傷痛時,我們知道當時也該是他最美好的時光,🔁在時間上形成了「我回溯、他前往」雙向奔赴版本的《花樣年華》。處在階級敏感階段的女兒揭開父親經濟上的不堪時,影片也在告訴觀衆在彼時,這個空間的這份美好,也并不向外延伸。
另一個障眼法則是媒介,📹家庭DV和vlog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在電影的虛構層面之外)不需要示于公衆,而僅在家庭内部共享。它有别于影片内其他影像的屬性除了畫質,還有蠻橫的構圖和混亂的語法,用這一方式滿足了觀衆的偷窺癖,尤其在大銀幕上更具沖擊力。影片也以此為錯覺掩蓋了它在表現父親脆弱時的視角跳躍,第一遍觀看我會覺得這就是女兒眼中的父親形象,當第二遍發現并沒有解釋父親的脆弱時刻由誰看到時(且顯然夜店片段明确告知觀衆來自于成年女兒的想象),那麼可以說DV和視角跳躍具有一定的共謀關系。
最後一處發現關于兩個細節彩蛋,一處是電視機旁邊擺放的書籍📚,有兩個書名挺有意思,The Meditation,Poems, stories and writing。一本關于父親的打太極習慣,另一本或許關于父親的職業,而可能這也影響了創作者本人走上寫作之路。另一處細節是成年後的女兒在現實情景中第一次出場,下腳踩上的正是經濟并不寬裕的父親當時花850鎊購買的土耳其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