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OpenAI的視頻大模型Sora在今年2月份正式上線以後,網上關于AI将對傳統影視行業産生颠覆性影響的讨論越來越多,不少名人明星都加入了唱衰的隊伍。

在Sora沒有正式上線前,我看過一些完全由AI工具制作的視頻,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設計感強,層次豐富,人物形象細膩逼真;缺點則是比較碎片化,呈現出來的畫面缺乏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就像無數張風格相似的圖片組成的動态集合。

而Sora不僅彌補了其他AI工具在視頻制作方面的短闆,而且大大降低了視頻制作的門檻,自然會激起更多外行人的野心——借助AI的能力,用很低的成本制作一部電影,體驗一下當導演的樂趣。

考慮到AI視頻技術發展的迅猛速度,我絲毫不懷疑這個願望實現的可能性。現在不少走在前面的人早已提前在網上發布了預告片,雖然時長很短,但畫面精緻,人物逼真,乍一看還以為是即将上映的某部大片。

再加上現在的AI數字人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從聲音到圖像完全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假如用數字人來充當影視劇中的角色,隻需考慮少量的制作成本,完全不需要操心片酬的問題,畢竟數字人不吃不喝,也不計較。

難怪去年7月份,美國好萊塢的編劇、演員會發起曆史性的行業大罷工,主要就是擔心人工智能會搶了他們的飯碗。如果從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和視頻的質量上看,讓人驚喜的地方确實在不斷增加,但要說在未來的某一天,AI會完全颠覆影視行業,我倒覺得不大可能,頂多也就作為人類的助手,提供一些創作思路和特效制作方面的服務罷了。

特别是今年在院線上映的這四部豆瓣高分電影,更讓我堅定了以上的看法。一部是賈玲主演的《熱辣滾燙》,無論是減重100斤還是練習拳擊,都是她本人親曆親為,完全不用替身和人工智能來幫忙,過程雖苦,結果卻非常甜——人變漂亮,票房大賣。

另一部是呂克·貝松的新作《狗神》,不僅導演本人不怕麻煩,影片中出現過的上百隻狗全是真實的,而且男主角卡萊珀為了深入理解和适應角色,也喜歡折騰自己——學跳芭蕾,學唱法語歌曲,甚至還強迫自己坐了三個月的輪椅。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影片的藝術品位和思想内涵早已達到了“封神”的标準。

還有兩部均為科幻電影,分别是美國電影《沙丘2》和俄羅斯電影《挑戰》。前者低調克制,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拍,連宮殿類型的建築物也是人工搭建,不得已才會用一些視覺特效(比如沙蟲),并且畫風樸實凝重,隻有“人工”,沒有“智能”,交戰雙方短兵相接的時候,用的還是不起眼的冷兵器。

而後者的風格則像紀實性的劇情片,導演和美女主演為了完成實拍任務,居然乘坐聯盟号火箭到空間站去了,真是既不怕花錢,也不怕要命,還在上面呆了十二天。

這期間,導演負責攝影、燈光、聲控等一系列技術任務,女主演則自己化妝和準備衣服,并且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們也本色出演,協助拍攝部分場景。

其實導演和女主在獲準進入空間站以前,早就進行了好幾個月的專業培訓,不僅要進行各種極限訓練(失重體驗、離心機測試等),還要參與真實的外科手術。由于執行的是異常艱巨的太空任務,女主難免擔心有去無回,甚至提前寫好遺囑交待後事。

作為技術含量不低的科幻影片,《挑戰》劇組完全可以利用視覺特效來展現太空場景,沒必要非得實拍,增加很多不确定性風險,否則女主也不至于為了一個30秒的鏡頭,被太空中的紫外線大面積曬傷。

也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這兩部極具工匠精神的科幻電影都非常成功,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和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如果它們一開始就像那些漫威系列片一樣,采用大量視覺特效,估計很難赢得現在那麼高的市場口碑和豆瓣評分。

畢竟真實比完美更有力量。法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就認為“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要無限接近現實,手持攝影機的人也要無限接近現實,置身于現實之中,尤其是置身于現實的苦難和困境之中。

并且巴贊所倡導的現實主義電影,不是機械地記錄和照搬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而是借助電影創作者敏銳的體驗能力和高超的表達技巧,以電影為載體來表達對現實的洞察和理解,在讓觀衆産生共鳴的同時,獲得思考和啟發。

無獨有偶,俄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斯捷普金娜在《挑戰》的首映禮上也說,“我們隻能欽佩這種勇敢而執着的創作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推動着電影創作者在追求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作為資深影迷,我相信真實的力量,看好電影的未來。在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數字時代,真實隻會成為越來越稀缺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