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綠意昂揚,雙馬尾的少女和知青頭的少年,奔馳的拖拉機、味道純正的方言、拐彎磨出“火星子”的二八大杠,朝氣蓬勃、慷慨激昂的青春力量……在《人生之路》中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場景,想必不少觀衆一下子就被打動了。
3月20日,由總台央視、愛奇藝出品,當代時光制作及聯合出品,閻建鋼執導,洪靖惠、未夕編劇,陳曉、李沁領銜主演,部分改編自路遙小說《人生》的現實題材劇《人生之路》于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愛奇藝同步播出。
如果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展現了西北農村變遷的曆程,寫的是家族化史詩;那麼,他的《人生》寫的則是青蔥歲月少年轉角的“緊要幾步”。作為一部隻有15萬字的中篇小說,要想改成一部37集的長篇電視劇,并不容易。
《人生之路》給了觀衆一個很大的驚喜。初看3集,即感受到青春的脈動與力量。當劉巧珍(李沁 飾)從拖拉機翻身而下,當高加林(陳曉 飾)與高雙星(王天辰 飾)踩着自行車瞪眼競速,當馬栓(唐曾 飾)在雨夜沮喪失意地念出“曉雲将入嶽陽天”……
客觀地說,味對了。這就是觀衆想看到的“青年力量”。
方言、陝北,真實的中國土地
《人生之路》的故事始于1984年。1984年陝北的農村,是什麼樣子?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還是蓬頭垢面、面朝黃土背朝天?是缺衣少食、貧窮落後,還是改革開放、一往無前?
老實說,在看《人生之路》前,我曾數次想過主創會如何展示路遙原著中的場景。畢竟,那個年代距離如今太過久遠了,久遠到不敢真實。一旦真實,生恐讓人産生隔閡。但沒想到,它真的拍了真實的陝北農村,真實的1984年。
《人生之路》的真實,是曆史的真實,也是藝術的真實。
它重塑了路遙筆下的陝北農村,也再造了以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張嘉倪飾)為首的一代奮進青年,高雙星是原創人物,馬栓的角色有所拓展,但放在劇中毫不違和。它寫了彼時的鄉土中國,也寫了與如今年輕人并無不同的父輩的青春與奮鬥。
先來說方言的真實。
2021年,脫貧劇《山海情》熱播,劇中演員的甯夏方言、福建方言被觀衆不斷誇獎。《人生之路》裡也用了方言。但陝西話和甯夏話不同,高加林所在的陝北農村方言也和西安方言不同。路遙是榆林人,高加林自然也是如此。榆林位于陝西最北端,其方言其實是晉語,山西人用得比較多。
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對方言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開的風已經吹到了内陸。如今被不斷珍視的方言,在當時更像是一種“土”的代名詞。人家一張嘴,是标準的普通話;你一張嘴,滿滿的陝普味。自卑頓時湧現。
于是我們能看到,高加林、劉巧珍、高雙星,說的是帶着陝北味道的普通話;黃亞萍最标準,她來自上海,“早晚要回大城市的”;老一輩的人,不論是村支書高明樓(林永健 飾),還是有文化的民辦教師,都是一嘴方言。
再說制度的真實。《人生之路》開篇提到一個詞:預考。
什麼是預考?這個詞,對如今的很多觀衆來說很陌生,隻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有印象。
知乎有個問題:八十年代高考有多難?不少回答談到,最難的不是7月的高考,而是5月的預考。預考過後,班裡還能剩下一半人就算不錯。
除了預考,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考,還有年齡要求。
在2001年教育部放寬高考報名條件之前,隻有不超過25周歲、未婚者才有資格參加高考。所以馬栓第三次預考失敗時,他哭得不能自已。這是最後一次機會,明年就超齡了。
或許很多觀衆疑惑,高加林明明決定複讀,最後怎麼還是去當民辦教師了?一方面,是因為他從小順遂,突遭挫折,對自己的能力産生了懷疑;另一方面,則是更重要的現實考量。這裡插句題外話。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學習好的窮人家孩子,都會放棄上高中的機會,去上中專。高中畢業考不上大學,回家就隻能當農民。但你隻要中專畢業,出來就有幹部身份,國家包分配。
像這樣的細節,劇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陝北梯田,學校的撞鐘,優秀學生獎品是暖水瓶,大星、雙星、三星以及高楊氏的名字,電視機裡的中國女排……可以說,在觀衆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人生之路》都做了最充分的準備。而這些精良的細節,都成為搭建起了這部品質大劇的磚瓦,用極具真實感的場景,喚起了一代人的記憶,也讓當今的更多年輕人共情。
奮鬥、青春,人生的轉折
路遙的原著中,高加林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他俨然唯一樞紐,不論是黃亞萍還是劉巧珍,都是為了服務他而存在的。路遙在他身上傾注了無數的骨血,叩問着自己的靈魂,寫出了知識分子身上的青春與昂揚,也寫出了軟弱與局限。
但要拍成電視劇,隻寫高加林一個人遠遠不夠,《人生之路》是一部群像劇。
高加林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一号角色。但高雙星的出現,讓這個人物變得更有溫度與魅力。他依然張狂,卻多了一分少年之氣。不做滔滔不絕的流水,騎自行車也要飙到第一名。他依然意氣,卻多了一絲人情味。知道馬栓無處而去,将其領到自己的宿舍,懇求劉巧珍給他一份工做。他依然熱忱,臨别時他将寫着自己名字的鋼筆贈給高雙星;他依然誠懇,對老師、對長輩、對同學皆是如此。
更難得的,是高加林身上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他的一生,不斷遭受挫折。被冒名頂替,被村裡人議論,失去教師資格,不再擔任宣傳幹事……
放在常人身上,每一件都要扒掉一層皮。但高加仍然走出來了。預告片中,有個一閃而過的鏡頭:熱烈歡迎著名作家高加林老師。比起原著中的失意結局,這個高加林更見力量。誠如他自己所說,“隻要理想在,人就不會倒下。”
高雙星是另一顆“定盤星”。
他是以高加林影子的姿态出現的。學習不如他,交際也不如他,模樣還沒有他俊俏。高考報志願,他不知所以,也不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但他有一個“好父親”。他是善良的,但這種善良不足以扭轉對大城市的渴望;他知道冒名頂替是錯誤的,但有人推一把也就甘之如饴了。
高加林與高雙星,因一次有意為之的“事故”,人生命運陡然而變。
劉巧珍也變了大模樣。劇中的她,更活潑也更自信。
她仍然在為父親沒讓她讀高中耿耿于懷,但她絕不自卑。翻身下拖拉機的灑脫,燙大波浪頭時的恣意,勸解馬栓時的質樸,以及對心愛之人始終如一的情感,都讓她熠熠生輝。看預告,劉巧珍後面還要去上海,先當保姆再開店,最終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番事業。
黃亞萍是孤高的孔雀,也是陷入泥潭的白天鵝。高雙星去了上海,恐怕也見不到幾個氣質媲美黃亞萍的姑娘。黃亞萍是浪漫的,她對窮小子高加林頗有好感,甚至後來數次邀請他去上海、去美國;她也是現實的,愛情終究不能戰勝面包。她為了照顧父親放棄高考,為了去美國也願意付出一切。就像演員張嘉倪在微博寫的那樣:她是開在貧瘠土壤上的理想之花…忠于自我想要的人生。
還有馬栓。前幾集他的筆墨不多,但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
雨夜,高加林和高雙星偷跑到圖書館。詩興大發,誦溫庭筠之《鹹陽值雨》,卻忘了最後一句。馬栓悠悠坐起,念“曉雲将入嶽陽天”,吓了高加林一跳。一則,他沒想到這裡藏個人;二來,他也沒想過,三次預考失敗的馬栓,能背出自己忘的詩。
這群青年,曾是1984年陝北農村最普通的一批高三學生。
他們不了解國家大事,對時政的知曉還不如高明樓這個老支書;他們也不懂得愛與被愛,隻知道對誰有好感,又對誰有熱情。但他們敢做選擇,敢為了選擇不斷奮鬥。他們身上,有合轍的戲劇邏輯,豐富的人物弧光,還有曆史的厚重與時代的精神。
大時代、小人物,永恒不變的青春命題
《人生之路》原名叫《人生·路遙》,這個名字有兩重意思,一個是指這部劇改編自路遙的小說《人生》;另一個意思是說,人生路遙遠漫長,要不忘初心。改成了《人生之路》,減了靈動多了質樸,更有“續舊作開新篇”的味道了。
《人生》的小說發表于1982年,今年是2023年。1982年,中國的GDP是5373.5億元;2022年,中國的GDP是121萬億元,相差超過200倍。四十年來,我國經濟騰飛,脫貧攻堅順利完成,青年一代的理想也從昔日的“走出山溝溝”,變成了如今的返鄉創業、帶動家鄉一起緻富。41年過去了,高加林們似乎也不再是如今年輕讀者的心頭好了。但青春、挫折、奮鬥的命題永不過時。
高考依舊是最公平的考試。每年依舊有學生暈倒在考場上,依舊有學生代表領誦宣誓詞,依舊有教師對學生“題太難”的開解——你不會,别人也不會。
青春依舊是最萌動的階段。面對心愛的人,喜歡沒有那麼容易說出口,每天隻要見一面,心中就會湧起無限歡喜。面對家長的唠叨,恨不得放空到爪哇國。
奮鬥依然是最炙熱的主旋律。高加林的選擇,如今仍被無數高中學子面對。隻不過,成功不再有唯一注解了。即使考不上好大學,也可以去學門技術,可以自主創業,甚至可以“專升本”。但這一代人也有了新的困惑需要解答。
導演閻建鋼在采訪中表示,誰不曾年輕過,誰不曾在青春道路上與挫折不期而遇,遭遇挫折後,作何選擇、如何奮鬥以改變命運,是一道能超越時間的人生課題。
《人生之路》并不能為困惑的青年做出決定,但新一代的觀衆能在高加林的人生抉擇中,照見當下的困惑,找到面對人生兩難困境的樂觀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