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在我的B站頻道「小玄兒的深夜聊碟」有視頻版歡迎點擊觀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f4y1M7fy/

這個十月韋斯·安德森的影迷們,終于可以看到《法蘭西特派》了。今天跟大家聊聊一刷的觀後感,以及大家看前需要了解的背景。

韋斯·安德森在電影節訪談裡提到,這部《法蘭西特派》的創作初衷,來自于他作為一個美國人,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法國。

于是他就有了一個想法,拍攝一個在外國生活的美國人的故事(as an American living abroad)。

基于《紐約客》這個雜志,讓他想到可以做一個章節體的故事集合,這也是他最擅長的劇作方式。

蕾雅·賽杜也在采訪裡透露,她和韋斯·安德森都是法國新浪潮的影迷。而這部《法蘭西特派》更是獻給法國電影的一封情書。

于是,我們就有了兩個觀看《法蘭西特派》的角度

1.韋斯·安德森對紐約客雜志和美國作家的緻敬

2.韋斯·安德森對法國導演和新浪潮電影的迷影情結

整部影片還有賴于,劇組找到了這座位于法國西南部的小城 Angoulême。

...

韋斯·安德森說,這個城市有對的建築,有趣的空間和獨特的垂直堆疊。他和藝術指導、美術設計一起,創造了這個電影裡虛構的法國城市,并且邀請了城市裡一半的人參與了電影的演出。

影片信息量之大,對白之多,很多觀衆看完都覺得,沒有達到當年《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觀影高潮,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四個小故事之間是并列關系,

不像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三層故事有明顯的嵌套關系。

第二個是影片三個故事的叙述過程中,

畫面不斷在黑白和彩色之間轉換,第一次觀看非常讓人摸不着頭腦。

第三個是影片的呈現形式,

不斷在旁白叙述和作者視角,定格動畫,真人電影,以及二維動畫中跳躍。

以上這些因素,導緻我們第一次觀看《法蘭西特派》時眼花缭亂,完全跟不上節奏,隻剩傻笑。

所以,這絕對是一部需要二刷的電影

下面是我一刷後的個人解讀角度

僅供大家參考和讨論,為二刷做準備

————————————————輕微劇透線————————————————

讓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

打開這部《法蘭西特派》

觀看角度1|以雜志為形式的觀看體驗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章節體,不如說這部電影是雜志體。

這部影片的片頭很短,定格動畫展現雜志在印刷廠的流水線上印刷完成後,馬上就進入了故事的旁白,介紹《法蘭西特派》主編:Arthur Howitzer Jr. 的生平。

故事的主線從主編與編輯們的晨會開始,就進入了這本雜志的不同闆塊。觀衆就像在翻看一本,剛從報刊亭買回家的最新期刊。四個主要的闆塊由四位記者完成,關于城市、藝術、政治和美食。

影片緻敬的《紐約客》雜志自創立以來,就遵循着高雅與幽默并存的基調。

在《法蘭西特派》的電影中,每個雜志的闆塊故事裡,也融入了不同風格的混搭。

超現實的在城市的過去與未來中穿梭

抽象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離奇人生

美食大廚的毒藥體驗與綁架犯罪故事

這四個闆塊的内容呈現形式完全不同,就像是你在看雜志裡四個作者的文章,他們寫作風格和報道方式也完全不同。

第一個故事是作者城中的騎行Vlog

第二個故事是作者的TED演講

第三個故事是作者親曆現場的報道

第四個故事是作者電視采訪的回溯

每當影片回到雜志社的現在進行時語境下,觀衆看到的畫面會是彩色的。

每當影片進入雜志記者的講述故事語境時,觀衆看到的畫面會是黑白的。

就像是在閱讀雜志頁面上的黑白文字,當然雜志的每個闆塊也是有彩頁的。

每到故事的精彩時刻,畫面就會配合觀衆的想象,出現絢麗的彩色畫面。

觀看的體驗就像我們自己在閱讀雜志的時候,看到精彩橋段自己想象出來的顱内高潮。

最後一個故事中的二維動畫部分,更像是紙質雜志裡的漫畫彩頁,讓讀者有一種看到彩蛋的感覺。

梳理完雜志和故事的構成,我們來聊聊

觀看角度2|一封獻給法國電影的情書

電影的開篇就是對雅克·塔蒂的緻敬,作為塔蒂的粉絲,我一秒高潮。

影片中大量的鏡頭橫移,肆意打破影像空間的上下左右邊界,讓人想起戈達爾的電影《一切安好》。

最後一個犯罪故事的警察與綁匪槍戰,讓我想到希區柯克的《擒兇記》。

這看似好像和法國電影沒有關系,但是想想法國導演們對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以及好萊塢經典電影的熱愛,同時也影響了法國新浪潮導演們的創作。

如果你是法國電影的死忠粉,你絕對可以找到更多緻敬和線索。

所以韋斯·安德森在這部影片的三層嵌套

是翻看雜志的體驗

閱讀美國作家書寫的故事

再通過法國電影的影像方式呈現出來

韋斯·安德森将無人問津的雜志,作者扔到廢紙簍的稿子撿了回來。用當代觀衆喜聞樂見的日常Vlog、TED演講、廣播、小劇場、電視采訪、動畫片等等形式,将故事繪聲繪色的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

影片集合了韋斯·安德森之前動畫片與真人電影的全部技巧。讓觀衆在定格動畫,真人電影和二維動畫的觀看體驗之間穿梭。

對稱構圖的畫面、流暢的移動鏡頭,再加上一點點手持攝影,不斷地提醒觀衆,這四個文字故事的影像載體,都是作者在場的講述。

影片從《法蘭西特派》的創始人Arthur Howitzer Jr.,作為美國《自由堪薩斯晚報》持有者的兒子,年輕時就去了法國,在那裡創辦了這本雜志開始。

影片結尾,随着主編的去世。讓觀衆閱讀的這本雜志,成為了這份報紙增刊的最後一本。

影片通過對紙媒的緬懷,更是表達了主編對文字工作者們的溺愛。

主編的審稿串聯了整部電影,他從不删減,隻是任由這些出色的記者,随心所欲的寫着自己的故事。

縱觀小鎮的興衰史、藝術作品與藝術家、與名廚的一頓晚飯和意外。

每個故事看似符合闆塊的話題,但是報道内容,實則荒誕離奇。其中一個記者甚至沒有完成過任何報道。

...

《法蘭西特派》中緬懷的是一個,文學和影像都充滿創造力巅峰時代。那就是1950-60年代法國新浪潮,卓越的文字工作者都拿起攝影機,成為了用影像講故事的人。

片尾字幕最後也列出了所有緻敬人物的名單,其中不乏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

IndieWire更是列出了32部

影響了韋斯·安德森這部新片的電影

“The Gold of Naples” (1954) Director: Vittorio De Sica

“Boudu Saved from Drowning” (1932) Director: Jean Renoir

“The Lower Depths” (1936) Director: Jean Renoir

“They Made Me a Fugitive” (1947) Director: Alberto Cavalcanti

“City Streets” (1931) Director: Rouben Mamoulian

“Shoot the Piano Player” (1960) Director: François Truffaut

“White Nights” (1957) Director: Luchino Visconti

“Life Dances On” (1937) Director: Julien Duvivier

“David Golder” (1931) Director: Julien Duvivier

“Touchez Pas au Grisbi” (1954) Director: Jacques Becker

“La Chinoise” (1967) Director: Jean-Luc Godard

“Quai des Orfèvres” (1947) Director: Henri-Georges Clouzot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Director: Alfred Hitchcock

“The Hole” (196) Director: Jacques Becker

“Masculin Féminin” (1966) Director: Jean-Luc Godard

“Mon Oncle” (1958) Director: Jacques Tati

“Playtime” (1967) Director: Jacques Tati

“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Director: Alexander Mackendrick

“Casque d’Or” (1952) Director: Jacques Becker

“His Girl Friday” (1940) Director: Howard Hawks

“The Murderer Lives at Number 21” (1942) Director: Henri-Georges Clouzot

“La Vérité” (1960) Director: Henri-Georges Clouzot

“The Fire Within” (1963) Director: Louis Malle

“Love Me Tonight” (1932) Director: Rouben Mamoulian

“Painters Painting: The New York Art Scene 1940-1970” (1972) Director: Emile de Antonio

“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 Director: Jean Renoir

“The 400 Blows” (1959) Director: François Truffaut

“The Tenant” (1976) Director: Roman Polanski

“My Life to Live” (1962) Director: Jean-Luc Godard

“Irma La Douce” (1963) Director: Billy Wilder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Director: Francis Ford Coppola

“The Red Balloon” (1956) Director: Albert Lamorisse

而觀衆們在影片結束後,更是不自覺地陷入影片的最後一幕。

那就是觀看之後的無盡讨論,如果你也是想跟人讨論這部影片,留言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再聊聊法國新浪潮與喜歡的美國作家,那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最後提示一下《法蘭西特派》裡緻敬的雅克·塔蒂、希區柯克和大衛·林奇。

我的B站頻道裡都有單獨的電影收碟節目,喜歡的同學不要錯過!

感謝你看到這裡,好電影和書一樣值得被反複觀看。

我們下期再見

2021年10月29日小玄兒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2個觀看角度+32部相關影片|《法蘭西特派》超前測評|韋斯·安德森奧斯卡提名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