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王寶強不但主演還投資,和韓三平共同擔任監制,而且又是收錄在騰訊X劇場,象征着品質保證。看完三集,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
先說優點。

《棋士》主打一個普通人被卷入命運洪流裡的無奈和難以預判的變數。電視劇前三集,王寶強飾演的崔業原本隻是去銀行取錢,結果卻從協助逃跑、藏匿罪犯到有人意外死亡越陷越深,後面肯定是逐步走向犯罪的路線。

而陳明昊飾演的崔偉帶隊偵破這個案件,能明顯感覺到《棋士》在模仿、學習《絕命毒師》,從人物關系到命運激蕩都很像,節奏和細節把控也在努力靠攏。
另一個優點,是電視劇的小細節和前後呼應很到位,下面簡單列舉一下。


1,小道具細節到位,從片頭就開始了。固定電話BP機、鴕鳥墨水、收音機都很符合年代感,桌子上的報紙也都是有關圍棋的,而那本《新圍棋十訣》确實有這本書,是日本作者大竹英雄所寫,出版于1988年。

2、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表達上很高級,電視劇在這方面不拖泥帶水,而是用細節讓觀衆一點點挖掘。電視劇開場的表彰大會,暗示棋藝高超的崔業不過是少年宮的棋子,根本沒人在意他,他是得獎的功臣卻沒機會發言,桌上杯子裡沒有給他加水,得的獎杯不但不讓帶回家,在台上就要放在領導和老闆中間,而不是他的面前。
這也是李乃文飾演的王紅羽第一次出場,對于這種不入流的“小場面”,他根本毫不在意,在台上始終擺弄手機。

3、還有用細節交代背景、埋伏筆。少年宮門前的公告欄裡放着圍棋班的招生廣告,寫着“名師崔業”。崔業收入不高,給兒子買肯德基都要盤算一下,不去陪老闆吃飯也湊不夠手術費,因為他不是學校正經在編的老師,少年宮開班賺的錢太少了。


4、肯德基櫥窗裡擺的是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奇奇儲蓄罐”,可謂是童年回憶,放在電視劇裡彰顯年代感很應景。後面這個道具還有作用,崔業看到哥哥給兒子買了這一套,自尊心很受打擊,因為他隻舍得買了一個白胡子爺爺的玩偶,回家之後把自己買的替換上去了。

5、《棋士》在人物塑造上确實挺細膩的,也沒有廢戲不說廢話。媽媽這個角色太形象了,老人總是會擔心子女花錢,嘴上叨叨不愛出去吃,其實心裡是想去的。


6、崔業去取錢的這段戲,處處都是細節。先是櫃台裡信用社經理和營業員對話,問“秦曉銘還沒來上班嗎?”營業員回答“我這不是在替他頂班嗎。”呼應了後面秦曉銘被綁架。


取完錢的崔業差點撞車,讓他留意到信用公社專用停車位這個細節,後面指點匪徒搶車逃跑,這也剛好報複了對他态度不好的信用社經理。


7、《棋士》每場戲都有作用,崔業在少年宮上圍棋課的這場戲,一方面呼應了他後面和領導說這個培訓班就是托兒所,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認真聽他講課的。


同時我們看他在課上講的“逢危須棄”,則是呼應後面幫助劫匪逃跑,讓他們放棄了一個人,吸引警察注意力,其他人才能成功逃脫。


8、崔業在信用社鐵櫃上用磁吸圖釘擺的棋局,後面終于被哥哥注意到,于是懷疑他和案件有關,這也是非常巧妙的前後呼應。

9、崔業在醫院問護士不吃不喝能活幾天,因為他擔心被綁的秦曉銘沒人送吃的喝的會死。


10、他和秦曉銘的對話也是巧妙的前後呼應,秦曉銘認出他了,因為他去少年宮頂過算珠班,再回看第一集開頭,是有算珠班的廣告的。


11、崔業減薪,收入更少了,是因為少年宮經營不好,這場他和前妻見面的戲份,道具做的比較到位,少年宮的牌子都破舊成這樣了也沒換。

12、兩個人見面,鏡頭給了崔業注意前妻着裝的特寫,前妻戴着考究的圍巾,衣領上别着公司logo的胸針,在暗示她已經是老闆的人了。所以崔業才會問她,老闆對她挺好的吧?心裡全都明白了。


而公司的logo數次出現,在公司大樓上和王紅羽的名片上都有紅色羽毛,對應名字“紅羽”。


13、第二集的名字叫“李代桃僵”,崔業在片頭小時候的戲份裡用了李代桃僵,在處理秦曉銘屍體時也用了這招。
說完細節上的優點,再來說個最緻命的邏輯漏洞。
可以說,這也是《棋士》遠遠不如《絕命毒師》的原因。後者就不用說拍了幾季,每一季質量有多高,至少在人物設定和劇情邏輯上是找不到硬傷的。
但《棋士》其實在35分鐘時就劇終了。五個劫匪死了四個、一個在逃,劫匪是誰、有什麼特征、逃去哪裡?整個偵破過程,最基本的就是把案發現場搞清楚。
當時信用社裡有上班的員工也有其他去取錢的人。他們聚到一起蹲下,都很恐慌,就算看不到人臉,肯定也能聽到說的話。

被脅迫的崔業,在門口說了能帶他們出去,後面告知了傳菜口能通往三樓,這也成為警方偵辦案件的條件之一,也就是有熟悉環境的當地人參與作案。那問題來了,當時崔業那句能帶他們出去說的清清楚楚,監控能看到當時信用社裡有多少人,想查到這句話是崔業說的并不難,可是這一點電視劇就這麼過去了,沒有合理的解釋,但凡嚴謹一點,《棋士》35分鐘時就劇終,崔業沒有機會實施後面的一系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