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比較喜歡叙事平淡深遠,不急不躁,家長裡短,溫情脈脈,比較貼切生活的電影。

比如《歲月神偷》《一一》《海街日記》這種類型的。這次入圍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花椒之味》,也是這種生活氣息滿滿的片子。

先說整部電影看下來的印象感受。

個人覺得電影的色調、某些場景細節能看到《海街日記》以及《飲食男女》的影子。

同父異母的幾個姐妹,開頭因為父親的離世,在葬禮上相遇;結尾在舞龍火花中,三姐妹擁抱在一起,有笑有淚,這和《海街日記》裡的場景非常相似。

影片結尾處,如樹要出租火鍋店了,她轉頭看着大圓桌,想象中,一家人虛實之間,熱氣騰騰的圍坐在一起吃火鍋的畫面,也能讓人容易想起《飲食男女》裡,爸爸和三個女兒在一起吃飯的場景。

火鍋店這一載體,辣椒和花椒的味道,蘊含着濃郁的市井煙火味。

接着來說說幾個人物角色的特點。

鄭秀文飾演的大姐,如樹,她的人物形象最豐滿:克制、細膩、收斂、微妙。其實劇中如樹并沒有太多的表情變化,對人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說話不饒人,跟她的性格一模一樣。

這個角色若演不好,很容易就是面癱的感覺。但是給了演技派的鄭秀文,就不一樣了。

導演的眼光還是挺狠的。

鄭秀文用自己的眼神,微表情,嘴角微妙變化,把不同場景裡的情緒精準的傳遞出來。

在結尾,才有唯一一場情緒爆發戲“老爸,我很想你”,淚如雨下的一聲呼喊,讓觀衆替她如釋負重,将影片推向高潮,感染力十足。


...

劉德華和任賢齊的加入,有點小驚喜。

劉德華一如既往的帥,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很自然,沒有什麼表演痕迹,影帝風采果然還是不一樣,再小的角色也掩蓋不了光芒。

他在劇裡飾演的是如樹的前男友,和鄭秀文的幾場戲,基本都是在車裡。幾個回合的對話,就像一對老夫老妻一般,不緊不慢,意味深長。

他像個老大哥一樣,成熟穩重,喜歡一邊開車,一邊跟如樹講道理。教她學會換種方式思考,看待親情和愛情,提醒她,一句話有很多種理解方式。

這個場景讓我聯想到我的男朋友,他也總是這樣,在我生氣煩躁的時候,一邊穩穩的開着車,一邊别過頭跟我講大道理,最後莫名的被他的道理說服。

劉德華的角色出場不多,但是很重要,他從側面幫助塑造如樹的性格特點:敏感、執拗、缺乏安全感,讓角色更加立體。


...

而任賢齊扮演的麻醉師幾場戲,看似可有可無,其實也是導演的用心為之。

麻醉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花椒:都是麻痹自己的部分神經。他一出場,身材胖了,大叔範兒,很像自己身邊的那些熟人親戚。

任賢齊飾演的是如樹的朋友,和如樹爸爸生前關系還不錯。如果說劉德華作為男朋友,總是用語言告訴如樹,怎麼思考問題。那麼任賢齊這個朋友,則是用行動鼓勵如樹。

他教如樹開車;告訴她“辣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用一種痛掩蓋另一種痛”;去貧困國家當醫生……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女主,找到那個需要自己的地方,并且勇敢大膽的前進。

最後說說電影想表達的主題。


...

如樹,如枝,如果,三姐妹來自不同地域環境的家庭,香港,台灣,重慶,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爸爸。她們身上的共同點,就是渴望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愛。

兩代人對于表達感情的思維差異,以及男女兩性之間的思維差異,都是需要換位思考,換個角度看問題,跳出“自我”圈子,不要執着于自己和他人。

我們總是容易對身邊親近的人,不好好說話,肆無忌憚的發脾氣,冷暴力,對他們的錯誤耿耿于懷,其實也是因為内心對他們還有愛。

總以為親近的人不會傷害自己,不會離開自己。但這種做法總是傷人又傷己。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的父母也一樣。大多數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父母的疏忽和性格的缺陷,都會給孩子造成的或多或少的心理傷害。

如果因此而産生心結,而忽略了父母在瑣碎的生活中,平淡卻又悄無聲息的愛,把自己困在其中,無法釋懷。那麼愛恨之間,你将重蹈覆轍,陷入自我困境,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就像電影裡所說的“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大家都在等一個原諒自己的人”電影裡的爸爸等待的,就是三個女兒重新找到自我,找到愛。不要因為自己年輕時曾犯下錯誤,糾結一生。

還好,在影片的結尾處,在一片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燦爛景象中,逝去的老爸終于等到了如樹淚眼婆娑的一句呼喊:

“爸爸,我不怨了!我好想你!”


...

三姐妹再一次親密無間的擁抱在一起,徹底放下了内心的枷鎖。

小結

火鍋說白了就是大雜燴,南北貫通,什麼人都能吃得來。在電影裡,如果導演換成其他任何一種菜,都沒有火鍋這個意象那麼恰當。

就像把三個女兒不同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煮沸的煙火味像各自生活的困惑。花椒的出現,能夠麻木舌頭,試圖掩蓋減輕辣帶來的刺激和疼痛感。

麻辣火鍋雖好吃,卻不能天天吃,會上火。

就像每個人生命中,那些令你疼痛的執念,如果不放下,即使放再多的花椒,也無法改變辣的本質。

畢竟,誰的人生不麻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