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
延续第一季的话题度,《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一经开播,就强势霸占公众视野,在豆瓣热门综艺榜居高不下。

而助推综艺节目续集出圈的,往往是节目内容应和了社会议题,在既往观众群之外引起了更广泛的共鸣。本季,斯坦福法学院毕业生王骁的“凡尔赛”言行、出身平凡但渴望通过参加节目“逆天改命”的丁辉、君合律师事务所作为顶级律所(“红圈所”)对应试者学历背景的玫瑰色滤镜……这些触碰到社会敏感神经的素材,都为节目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热度。

每周三节目播出时,必会带起一波话题热度。
节目的走红,有偶然,但更多是必然。《令人心动的offer》每一集,每一个策划,每一组分会场的设置,都流露出做好一部“职场真人秀”之外的野心。
节目组企图以职场折射社会的雄心勃勃,配合着镜头内选手的明争暗斗,令整个节目呈现出一种厚实的质感——
它未必百分百正确,却足够丰满,耐人咀嚼。
【特写镜头,聚焦多元新人】
倘若参照君合律所在现实中的选人标准,想必8位实习生的样貌,绝不会如节目中的候选人那般参差多样。

这8人里:
有理所当然的人生胜利组——国内985本科毕业,海外顶级院校法律专业研究生,实习经历丰富,沟通表达流利——一眼望过去,就像是“君合要找的人”。
但同时,也有美国留学归来,英语表达却磕磕绊绊的富二代,面试表现:大智慧看不出,还好有几分“小聪明”。
有非法律专业出身,毕业后做了销售,兜了个圈子,才立志转战法律的转专业选手。没有海归背景、名校光环加持,一上来就因年龄过大(28岁,其他选手大多25以下),遭到重重质疑。
有专业实战经验不足,辩论经历倒颇为丰富的伶牙俐齿小姑娘。不那么讲究礼节,没什么法律精英范儿。倒是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气,乱拳一通,老师傅们反而挺中意。
有从小在家庭呵护下成长的乖乖女,能力背景各方面都不错,但就是不那么自信,说多一个字都怕错的那种怯生生——自称人生最大的叛逆,就是来参加君合的实习。
现实中,这大概率不会是一家顶级律所的entry level配置。但在镜头里,却是绝佳的真人秀组合。
真人秀,有了“真人”这个前提,才能“秀”得不落俗套。
虽然看得出,某些环节的走向,有剧本引导的成分(尤其是面试),选手在镜头前也会有不自觉的掩饰和刻意表现。
但8种迥异的性格,在不同场景中碰撞,所激发出的化学反应,却是难以全然通过“编写人设”来炮制的。在真实的土壤之上爆发出的戏剧性,才会既精彩,又真正令观众信服,引起共鸣。
更重要的是,节目多样化的选人标准,打破了顶尖律所的生态平衡——原本在红圈所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唯名校论,是否真正公平和有效,借由话题人物得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出圈热议。
【镜头背后:弹幕也是综艺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将视线从选手,转向屏幕上发出弹幕的观众,着重观察那些引爆集体情绪的节点,也能从侧面窥见中国职场文化下的共通心理。
在8位选手中,有2位从一开始就光芒夺目:他们是分获面试第一、第二名的李晋晔和王骁。
单看背景,可以说二人是各有千秋,但出彩程度不相上下。
可观众缘,却是天差地别。
李晋晔,温文尔雅,低调谦逊。虽然很优秀,但听到夸奖,他会先客气地否认,笑意盈盈,礼数周全。
而王骁,锋芒毕露,热衷营销自己。任何一丝可以展现其光鲜经历的机会,他都会趁势将话题转向自身。

如果我们只看第一、二集,那时,王骁还没有真正暴露出在国内法专业知识上的能力短板——
但即便是初识,在弹幕中也能明显感受到,观众对王骁的吐槽满满。
相比起李晋晔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高情商”性格,王骁频频主动表现的举动,一经节目聚焦放大,确实有点刺眼。
但如果换一个文化环境,王骁看起来还会那么“奇葩”吗?
参照一些美国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我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举两个例子:

(中文名“学徒”,又名“飞黄腾达”)特朗普的一档商业真人秀节目

(“厨艺大师”,又名“顶级厨房”)厨艺竞技类节目
每个节目都有其风格。例如《学徒》,是一个推崇职场丛林法则的极端。当面临二选一淘汰时,川普作为评委,会直接淘汰那个不为自己争取的选手,即使这名选手实际表现更佳,但他“看起来不想赢”。而《厨艺大师》虽以烹饪手艺为核心,但在快速团队合作中,如何主动沟通,大方展现自己的优势,为团队助力,也是评委们重点考察的一个面向。
节目各有不同,但同样的竞技性,换到美国文化中,选手敢于展现,主动营销,甚至为了赢得胜利去正面攻击对手,都成了一种受到主流价值观鼓励的“政治正确”。相反,过于谦让,该表现时缩在后面,反而会被斥为“不把握机会”。
这里并不去评说两种文化孰优孰劣,事实上也并没有高低之分,环境不同造就的罢了。只是,对于一些“奇葩”行为,换一种视角思考,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诸如此类,节目在不经意之间呈现出的“中国特色”职场文化,也使得《offer》更为立体生动。
在第4集中,律所创始大老板空降办公室。而老板随口客气的一句“大家别站着,都坐吧”是否可以当真,竟也引起了公司资深员工和观察团的热烈讨论——这种面临尊长时的噤若寒蝉,也是儒家文化如何在现代职场中绵延的一个倒影。
【广角全景,从职场到社会】
有观众在弹幕中抱怨,为什么第二季的实习地点还是律所?虽然节目将法律问题包装得简单易懂,但就工作内容本身,大众无法产生更多代入感。
而节目组的用心,或许正在于:律所,恰恰是一个传达社会议题的绝佳通道。
《令人心动的offer》在聚焦应届生初入职场所面临的挑战之外,还试图用更广角的视野反映社会问题。每一期的案例主题,从职场劝酒文化,到全职妈妈的困境,都有一定深度的涉足。
而解读议题的方式本身,也是多面向的。
节目从实习生需要攻克的法律案例出发,引申到观察团中不同嘉宾带来的多样化观点——徐律师的法律意见为专业性定调。撒贝宁的视角偏温和普世,加上流畅的表达,总是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杨天真作为娱乐圈的“大牌推手”,带来管理层和精英人士的立场。周深则代表性格内向人群,思考往往富有同理心。

这种观察团的设置,使得同一个话题的讨论维度突破了节目自身的价值局限。作为观众,重要的并不是哪位嘉宾绝对正确,而是得以看到同一问题的不同切面:站在不同立场,每位嘉宾的观点都有道理。
由此及彼,对每一个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同样需要吸收更多立场的声音,才有可能接近事件的全貌。
一部真人秀,能承载多少重量?《令人心动的offer》让我们有了更高的期待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