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紀錄片更像是西方藝術史的叙述,從希臘羅馬的雕塑到中世紀的教堂再到受資本主義發展而産生的文藝複興啟蒙運動時期的繪畫再到當代的現代主義作品,以“文明”為名,記錄了西方藝術史的萌生發展和變遷。紀錄片中雖然有提及東方的藝術作品,但都是挑出符合西方标準的作品進行闡述的,不能說不對,隻是西方的藝術體系和東方的藝術體系從一開始就不太相幹,怎麼能用同一标準來判斷和分析。紀錄片很精彩,但是叫《文明》卻有些許不是很貼切,《西方的文明》或許更合适一些,或者更直接的說《西方藝術史》。紀錄片用繪畫、雕塑、宗教、工業化不同主題,串聯起來了不同國家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作品,雖然的确有聯系,但是也要意識到這個串聯的深層含義,指的是以西方文明為标準的串聯,我國的藝術作品鮮少出現,因為我們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邏輯。

西方文明的源頭在哪裡呢?在希臘的雕塑中,那些展現着人體美麗的雕塑,其表象之下蘊含的是希臘人對美的規律的把握,所以時至今日,即使是殘缺的雕塑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美感;在中世紀的教堂之中,那高聳入天的教堂,襯托着人的渺小,上帝的偉大。宗教文化是孕育西方文明的溫床,無論是希伯來淵源帶來的關于造物主創世的思考,還是文藝複興時期人們把神性重新回歸到人性,都是藝術家對人和神的關系的解釋。希臘羅馬雕塑中體現的人體的美麗,影響至今,他們作為西方藝術的濫觞,是文藝複興時代藝術家們不斷回溯的對象,通過這種回溯讓他們從中世紀的枷鎖中掙脫出來,重新回歸了人性。埃及的藝術,一度被認為是西方藝術的源頭之一,金字塔和木乃伊的神秘性好像和希臘神話的某些内容不謀而合,這是站在西方文明的基礎上觀看的,是西方對埃及藝術的解釋,埃及藝術中的測量和希臘藝術中的測量其實本質并不相同。埃及的尺度為了體現法老的權威性,而希臘的尺度為了體現人的能力。

随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在藝術作品層面也有了互相的借鑒,日本的浮世繪在西方世界對藝術家們創作帶來了深刻影響。社會的搬遷,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藝術作品中,工業化帶來藝術作品的變遷,藝術家們追求一片心靈的淨土,攝影技術的誕生也讓藝術的展現方式更豐富起來。最後一集的spark,展現的是現代藝術對傳統藝術的改革和批判繼承,藝術不再是對現實的如實寫照,而變成了抽象的概念,這是不是就是丹托所描述的《藝術的終結》。

就紀錄片而言,非常精彩,無論是講稿還是内容邏輯我都很喜歡,以世界藝術為底色,用西方藝術史為脈絡将不同大陸的藝術串講了一遍。從希伯來淵源中的創世紀開始,到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雕塑藝術,到中世紀的基督教主導的藝術,到新航路帶來的藝術的交流,再到現代藝術的興起,層層遞進,通過作品和講解,帶人走進了西方的文明。隻是這個文明,是西方主導的文明,是用西方标準解釋的世界文明,軟性滲透的邏輯概念,讓所有觀衆都不知不覺的接受了以他們文化為主導的世界藝術解釋方式。希望有一天我國也能拍出類似的紀錄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