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藍爵

編 | 長條

...

停工不停聊!穴居家中的迷影er于上周末在線暢談第92屆奧斯卡!原定90分鐘的沙龍,延長至深夜,大夥依然意猶未盡,真是隔空也掩不住大家八卦電影豪門的心!

...

...

此記錄全憑記憶,如有出入或遺漏,深感歉意!

正片開始

主持人@官塘名媛(展示了“小金人“道具):迄今為止,奧斯卡獎依然是大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獎項,頒獎有自己的文化和慣例,每年會制造“賣點”、制造熱議的話題,而今年的“賣點”是“國際化”。《寄生蟲》獲獎總的說來是一件好事,是可喜的變化,我們不一定非要從韓國電影、東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因為《寄生蟲》是超越國界的,是世界各國的觀衆都相對容易理解的作品。

...

我曾當面采訪奉俊昊,奉導說他拍片植根于韓國本土,隻是從本身出發,拍《雪國列車》即便啟用歐美演員也是劇情的需要。《寄生蟲》制片人、上台發表獲獎感言的李美敬是有背景的人物,一直在美國推廣韓國電影,做了韓美文化的橋梁,此次同樣按奧斯卡的規則做了遊說和公關。以《寄生蟲》工整、精細的影片質量,以韓國電影多年積累的工業化、體系化水準,在這次最佳影片脫穎而出是情理之中的事。

...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在ins發圖慶祝自己在奧斯卡晚會零封的成績

網飛《愛爾蘭人》未獲大獎的緣由不要盯着“網絡播放”這個梗,而是因為斯科塞斯整體制作的“old  school”風格與這屆風向不符,但這依然是我本屆最心水的作品!

贊一個名媛的主播style!美翻!!!

...

1.大熱議題《寄生蟲》

@發條橙:奧斯卡獎隻是一個“秀”,既不要捧太高,也不要看太低。頒獎晚會有娛樂性,環節有設計,有看頭,同時整場“秀“還需要端着點,兼顧一點“權威性”。

...

這屆的影片看得不多,但選看的幾部入圍作品都很喜歡,影片質量明顯高于前兩屆。《小醜》是漫改電影的一次裡程碑突破。但我深覺最佳影片《寄生蟲》的主題不是“階級分化”,而是普遍人性。是表現人在不同環境和位置下的細微差異,但在某種程度上又有着驚人的共性。用一個社會階級話題就概括全片,那太粗淺太簡單化了。

@藍丘 :寄生蟲裡的“石頭“道具有什麼符号隐喻?

該問題促使@發條橙想起一張值得玩味的《寄生蟲》海報——假山人物與倒映人物的對位與差異,或可解釋@藍丘的疑問,也可以佐證@發條橙的思考。

...

@MY日月 :我同意《寄生蟲》配得上最佳,其他影片比如《1917》視聽效果的确不錯,但要評為最佳影片确實不行。

@骞千尋Mandy :我想從司法本行和邏輯角度對《寄生蟲》提出疑問。比如豪宅沒有監控、警犬不聞氣味追蹤,偵辦缺失不可理解。又如韓國已廢除死刑,是否會影響主角行動?再如摩斯密碼閃燈發長文難操作、假山石有浮有沉,是否暗示結尾是想象、非現實?

@官塘名媛、@發條橙:從新的角度解讀電影,是對電影熱愛和關注的體現,電影也歡迎多元化的看待。但《寄生蟲》畢竟不是現實主義作品,大的bug客觀存在着,故事和設定為劇情需要服務,我們更看重它的象征意味。

@沙哈拉 :我被《寄生蟲》的細節深深觸動。

2.七嘴八舌論獎項

...

@絲:我想聊一個稍冷門作品《婚姻故事》。每隔幾年奧斯卡提名片單上都會有一兩部婚姻家庭題材的佳作。比如早期的《克雷默夫婦》、《金色池塘》,以及近年來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婚姻故事》和1979年的《克萊默夫婦》非常非常相似,無論是女主角的覺醒、離婚,還是法庭上互撕的情節,都非常近似。但《克雷默夫婦》的鏡頭語言更豐富,《婚姻故事》則更側重演員的表演和發揮,故意沖空背景,以舞台劇的形式來突出演員的演技。兩部片更明顯的不同在于:《婚姻故事》主要以女性視角切入,兩部電影的結局差異反映了40年來社會女性意識的變遷。不過,我覺得把最佳女配頒給《婚姻故事》裡的勞拉·鄧恩是一個平衡各方的做法。

...

@飛天娜:我覺得這屆奧斯卡比較平庸,沒有什麼特别突出的。《婚姻故事》我也看了,勞拉·鄧恩并沒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雖然她說了一段《聖經》中對男女截然不同的評判标準。那段台詞我印象深刻,但未免有點概念化。

@官塘名媛:每隔幾年,便有極高質量的婚姻家庭影片“陪跑”奧斯卡。本次男女配角獎布拉德·皮特(《好萊塢往事》)和勞拉·鄧恩(《婚姻故事》)雖然在演技上沒有特别出彩,但他(她)倆都飾演了特别理想化的一個角色,恰好承載了好萊塢的某種美好的期待。

@發條橙:談到女性話題,我想說我是沒get到《小婦人》主角羅南的顔值的,可能是因為當年看《贖罪》對她的角色印象不佳。

...

@詩詩 :我還挺喜歡羅南的,主要是因為《伯德小姐》。這部電影裡母女吵架的細節和我家發生的太類似了,感同身受。

@官塘名媛:娜塔莉·波特曼把未提名的女導演名字繡在衣服上,有些激進。說實話,本屆唯一女導演之作《小婦人》在今年提名最佳的9部裡可能是最弱的,翻拍名著,當代化改編也不多。

@之地 :我覺得《好萊塢往事》暴露了昆汀·塔倫蒂諾“中年危機”,用盡積累、難于創新。不斷改革的奧斯卡同樣處在“中年危機”中,現在也面臨着收視下降、關注下降的難題。

...

@飛天娜 :在入圍最佳的影片裡最喜歡《小醜》,認為傑昆·菲尼克斯獲影帝實至名歸。

@藍爵(内心活動):我看的《菊椒電影》裡的漫迷影迷,卻與普遍贊譽不同,認為菲尼克斯表演過于刻意,有意識地掌控精準而不自然,且不滿小醜人物弧線與設定,缺乏“蛻變”,如同濫用了“超能力”。

...

@明秀居士 :東亞電影都“壓抑”,個人不喜歡,好奇東歐、拉美、非洲影片在奧斯卡表現如何?

@藍爵:東歐、拉丁美洲目前沒有像《寄生蟲》這樣的在奧斯卡最佳電影,是不是與奧斯卡偏中意工業化的類型片,不鐘情純藝術電影有關?另一個是奧斯卡近年改革,不斷擴大投票範圍,幾千人投票評獎,是否導緻獲獎影片取中間值、大衆化,變得平庸?

...

《中央車站》

@官塘名媛:實際上東歐、拉美電影實力非常強,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中央車站》獲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而且他們與歐美文化語言是相通的、同文化圈的,反倒是東亞文化自成一格。奧斯卡或者電影節頒發獎項,确實都與評委所喜好的美學風格、藝術表達、價值觀念、意識形态等相關聯,奧斯卡頒獎也與影片方的遊說公關宣傳造勢有關。她更在意的,倒是最佳外語片改為最佳國際電影,這次最佳影片和最佳國際電影重疊包攬,将來會不會改變和協調。

每年評選要看影片質量不同,分大小年,比起前兩年今年可謂“大年”。相比過去“老白男”評委單一喜好,或者發給女性,發給少數族裔,發給LGBT,如今擴大了投票範圍,獲獎的影片逐漸多樣化了,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進步。

@發條橙:我自己也曾有過偏激的階段,年少時隻看好萊塢,不看華語片,其實是對電影、對文化狹隘的偏見。用開放的心态打開新世界大門後,才能欣賞到新的更多的風景。

...

展望未來,明年奧斯卡“賣點”是肯定不能預測的,看菜下飯,根據當年的影片再決定。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大戲就是這麼回事,不必太高捧,不必太貶低。最後,如主持人官塘名媛所說,多看片才是正經事!

...

END

更多精彩,盡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