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本片講述了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西部的一個偏僻小村(古日乃)有一對花甲老年夫婦圍封了幾千畝戈壁荒漠,種植梭梭樹和胡楊樹的寫實記錄。

導演闡述:
勞動和生活場景加上采訪由三部分完成整段落,各段鋪開重複循環,構成一個循環式結構。勞動和生活場景是背景,是寫意部分。用寂靜的生活細節表現老人的堅韌。用自然的獨特旋律和獨特的唱法引領情緒的發展。

...

單純的結構不是想象,牧民的生活理念和勞動行為給觀衆的直接感受是單純,我們接受了生活的啟迪和恩賜,形成對自然生态的敬畏和依賴,構成本片的鮮明風格。

老人的堅持意味着改變,意味着開始,意味着傳承。

人類生于自然,盛于自然。随時間賽跑的老人來說身邊的每顆小樹苗每根小草都很珍貴,尤其是老兩口之間的呵護和善待能讓人感到隻有愛才能讓生命顯得有意義。

簡單的日常生活,卻不平凡的思想和理念,體現老人對大自然的呵護,敬畏和和諧共存。

用恢宏的種樹場面表現老人的毅力,用大環境下的個體表現老人的堅定,綠化家鄉,建設文明生态,為自己定義的使命,呈現為喚起愛護生态,保護生态,建設生态的視覺展現和呼籲。

導演簡介∶

蒙古族演員,紀錄片導演,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古日乃》已于3月26日,也就是今天在cathayplay平台上線,感興趣的影迷可以前去觀看。

以下是正文:

采訪∶劉小黛

編輯∶淩霄

公衆号∶抛開書本

2015年《北方日報》找到我,問我有沒有興趣拍一部微電影?眼前有五個劇本,我看完五個劇本的大綱 ,對這兩位老人的行為很感興趣,之後我帶着團隊去老人的家裡。
我看到老人居住的生活環境非常驚訝 ,非常不容易,炎熱、荒涼。
我決定拍完微電影,來拍兩位老人的紀錄片。就這樣2015年7月份開始拍,四年後完成了這部《古日乃》。
——導演阿古

劉小黛:電影畫質有變化(一開始以為是白天黑夜後來第一段白天跟後面的白天不一樣)後面也看到,是不是不同時期的拍攝器材不同?
阿古:片子素材都是我自己拍的,版權都是我自己的。(沒回答)
劉小黛:有沒有考慮過分成上下兩集甚至3集?(還是說工作太多,以影片模式參賽)?
阿古:我一開始想給影片取名就叫《梭梭的精神》但是後來申報版權的時候改成《古日乃》以當地的名字命名了影片名。至于分集模式也想過,但是我一直堅持做了一部記錄電影的方式,想參賽。
劉小黛:最後談到老人的房子即将被拆遷,最後老人的房子被拆了嗎?有這方面的報道嗎?
阿古:關于拆遷的新聞官方不會報道的。在我采訪的視頻素材裡有老人說的,和我拍下來的部分荒涼鏡頭。
全村一直拆到兩位老人住的地方了,挖掘機停在老人門前停了一冬天,最終沒拆他倆的房子。因為兩位老人不會搬到城裡去随着社會人群的關注度,上級也沒太對兩位強制拆遷 。
劉小黛:結尾老人見到了總書記,所以是下面人沒執行好上面的方針政策?
阿古:老人去北京開會見到總書記,并拿到中央頒發的精神文明獎,這是事實。下面的基層的幹部沒執行好上級的政策,也是事實。
劉小黛:最後這段太慢,老人還做過鄉長,圍封了兩千畝戈壁不過看上去完成度不高?不知道在他們目前為止綠化了多少?
阿古:我這個片子一直定位在能量的傳遞。不是所謂的劇情片,或者故意設計制造矛盾,沒必要。就是安靜的一個傳遞能量的片子。
至于完全不完全綠化了幾千畝戈壁荒漠,首先是弘揚老人的毅力,而不是非要看得見綠綠的一片梭梭。再說不是沒有綠化好,有些地方是條件和環境原因,長出來的梭梭比較慢。
劉小黛:朋友提到了山西的一些類似的事,比如老闆包下整個荒山種樹,幾任縣委書記把一項綠化的工作傳承下去而不像一般人一樣換一屆就換一種方式以累積政治資本。你怎麼看?
阿古:我拍攝的這幾年期間也聽說過好多報社的電視台的去采訪過老人,但是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堅持拍4年的。關于老人,關于古日乃,唯獨我這裡才有完整的素材。而且我拍攝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劉小黛:你覺得你和官方報道有什麼不同?
阿古:他們都是聽到總書記青山綠水都是銀,才去找人物琢磨着拍。我不是,我是看到他們的處境,我就想拍他們,這是内蒙古人自帶的激情和能量,我們身上有着天然的共鳴。
我覺得沒什麼不同,但是官方覺得我不應該說關于拆村莊的事情,那我也沒辦法。
以下内容轉自“中國額濟納”
《改革開放40年丨圖布巴圖: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

古日乃湖位于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西部邊緣深處,距離額濟納旗旗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200多公裡,這裡屬于湖盆沼澤地,生态環境十分惡劣。被人稱為“治沙愚公”的圖布巴圖,就在這裡生活。

來到圖布巴圖家,首先看到的是他家周圍一大片被圍封起來的梭梭林和長滿各種植被的草場,這是圖布巴圖堅持十五年治沙的成果。
現在雖然已是冬季,但圖布巴圖還是閑不下來。他像往常一樣穿着一身褪色的灰色中山裝,圍着頭巾,在梭梭林裡忙碌着。梭梭樹周圍的地面上到處都是鼠洞,圖布巴圖蹲在地上往洞裡投放鼠藥來防治鼠害。

“秋天以後梭梭都有籽兒了,老鼠就會把籽兒偷到洞裡面存起來,再往下鑽老鼠還會破壞梭梭的根,所以必須得投放鼠藥,不然這麼久的辛苦就白付出了。”
為了提高梭梭的成活率,圖布巴圖用磚頭等将梭梭的根部圍住,防止梭梭根被老鼠和野兔啃食。
“以前草場上沒有梭梭的時候,老鼠、野兔這些小動物幾乎是見不到的,現在這裡梭梭多了,老鼠、野兔都過來給我找麻煩,又增加了工作難度。”圖布巴圖說。

圖布巴圖出生在古日乃蘇木,他熟悉這裡的一切,并對這裡充滿了感情。“我小的時候這裡都是梭梭,蘆葦也很多,梭梭長得好的地方,駱駝進去都看不見,環境很好。”圖布巴圖說。
然而随着黑河下遊供水的減少,額濟納旗的生态環境逐漸惡化。當時,在古日乃蘇木擔任人大主席的圖布巴圖十分憂慮。
“我在這個地方成長、工作、生活,生态的惡化令人心痛,我必須要做點事情。”圖布巴圖在認識到生态環境的重要性後,便下定決心要為保護家鄉生态環境盡一份力,給子孫後代創造一片綠色家園。

2002年,圖布巴圖提前申請退休,與妻子陶生查幹留在了條件艱苦的古日乃蘇木。夫妻倆拿出家裡的積蓄購買梭梭苗,拉起一道10多公裡長的圍欄,圍封2000多畝荒漠,走上了漫漫治沙路。

古日乃屬于嚴重幹旱、缺水地區,為了解決梭梭種植用水問題,圖布巴圖和妻子陶生查幹經常到數十公裡外的深井處,用塑料壺一趟一趟拉水澆灌,在兩人的艱苦付出和精心呵護下,梭梭苗茁壯成長,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出現了一片綠洲。

由于長期野外作業,現年64歲的圖布巴圖頭發已變得花白,歲月的痕迹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也磨練了他堅韌不屈的性格。
圖布巴圖心中一直有個想法,那就是要進一步擴大梭梭林的種植面積,保護好古日乃蘇木的生态環境。他說:“等我和老伴身體好一點了,有能力了,就争取種到一萬畝。”

15 年來,夫妻倆累計投入近百萬元用于綠化治沙,圍封起來的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封圍荒漠的綠化率達到80%以上,成片成活的梭梭達到500餘畝。
圖布巴圖和妻子用堅持和努力與沙漠抗争,用行動改善着家鄉的生态環境,傳播着環保理念,也诠釋了一個共産黨員的堅定信念。他的行為感動了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到了綠化治沙的隊伍中。
圖布巴圖說:“我生在這、長在這,我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我要保護好這裡的生态,把梭梭種好。”
2011年 ,圖布巴圖榮獲額濟納旗“治沙造林标兵”稱号。2015年,圖布巴圖家庭獲全國“最美家庭”、自治區“草原兒女贊·最美家庭”标兵戶稱号。2016年,圖布巴圖家庭獲得第十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号。
《“治沙愚公”圖布巴圖被授予“中國生态文明獎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治沙愚公”圖布巴圖用十八年的時間,在沙漠邊緣種下數千畝梭梭林,築起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生态屏障,用實際行動守護着美麗家園。近期,圖布巴圖被國家生态環境部授予“中國生态文明獎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這兩天,圖布巴圖和老伴剛從外地回到了古日乃湖,出門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裡,他心裡始終放不下的就是這些梭梭苗。
一回來他就騎着摩托車,裝着盛滿水的塑料壺,一頭紮進大漠深處,紮進自己種植的梭梭地裡,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幼小的梭梭苗澆水,查看梭梭的長勢。
圖布巴圖:一個梭梭澆16斤水,8公斤水。春天種的樹一年澆上三次就最好。
古日乃湖距離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200多公裡,屬于湖盆沼澤地,生态環境惡劣,圖布巴圖就出生在這裡。

2002年,圖布巴圖提前申請退休,與妻子陶生查幹留在生活條件艱苦的古日乃湖,他毅然拿出家裡的積蓄,走上綠化家鄉的治沙路。
圖布巴圖和老伴在荒漠拉起10多公裡長的圍欄,開始種植梭梭苗。種樹沒有水,他們就用塑料壺一趟一趟拉水來澆灌,在艱苦付出和精心呵護下,梭梭苗茁壯成長。
為了提醒過往車輛避免碾壓樹苗,圖布巴圖還把自己用壞的汽車輪胎安置在幼苗旁作為标志,保護樹苗。

圖布巴圖:苗子太小了人看不見,放上輪胎保護它,别人也壓不着了。

近18年的時間裡,夫妻倆累計投入近百萬元用于綠化治沙,圍封起來的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
目前,圖布巴圖種植的梭梭林面積進一步擴大,由2000畝達到4000多畝,給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荒漠披上了綠裝,阻止了沙漠前進的步伐。圖布巴圖用實際行動改善家鄉的生态,守護着綠色的生态家園。
圖布巴圖:什麼時候動不了那就幹不動了,在我還能幹動的時候,還是為國、為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務下去、堅持下去。
圖布巴圖先後榮獲額濟納旗“治沙造林标兵”稱号,獲全國“最美家庭”、自治區“草原兒女贊 · 最美家庭”标兵戶稱号和“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号。
今年,圖布巴圖又被國家生态環境部授予“中國生态文明獎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