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美得像一件藝術品。節奏舒緩而悠揚,風光秀麗又平和、演員帥氣表演精湛,故事簡潔而動人……
劇本也好,表演也好,鏡頭也好,都在全心全意地安靜地講一個美麗的故事,恰如影片中的畫外音。

當我們老去時,回首昔日的時光,溫情與柔美成為主色調。
哥哥回憶起弟弟時,給出“他是完美的”評價。
人會誇大自己不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對于保守的、穩重的、平靜的哥哥諾曼來說,聰明的、自由的、冒險的、不羁的弟弟保羅具有永遠的魅力。
保羅是諾曼另一個可能的自己。生長在同一個家庭,同樣擁有父親的嚴厲與母親的慈愛,受着同樣的教會與釣魚的教育,隻因骨子裡的那一點區别,兩個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當保羅和印度安女朋友在舞池中旁若無人地舞蹈時,諾曼目光中的驚歎,何嘗又不是為另一個自己喝彩。

保羅的英年早逝,為他完美的人生畫上一個驚歎号。他擅長釣魚,甚至可稱為釣魚大師,他在報社裡被稱為會釣魚的記者……他做一件事,就将這件事做到完美。而回憶,又将這種完美拉升到極緻。

在回憶的時光裡,我們愛着完美又不完美的人。而在當時的日子裡,我們也同樣全心全意地愛我們不了解的人。
父親對這個非正常死亡的孩子給出“他是完美的”評價。本以為對于一輩子是牧師的父親來說,保羅的言行舉止都有過分的地方,沒想到最終給出“完美的”評價。這不僅是源自于親情,還來源于父親内心裡對保羅的認同。

我們一生追尋的東西很多,功、名、利、祿,但沒有什麼比得上在意的人對自己的認同。父親對孩子的評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保羅終于抓到那條大鳟魚,諾曼拿起相機給他拍照,具有文學氣質的他給出畫外音“那一刻,他不是站在我面前,而是漂遊在大地上,不受任何牽制,像件藝術品”。
時年29歲的布拉德·皮特很好地呈現了保羅一角。1992年,皮特在演藝界還沒有那麼高的聲望。雖然在1991年他曾在《末路狂花》中飾演帥氣迷人的路上小哥,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他的臉龐和性感身材。那時他還沒有出演1994年的《秋日傳奇》,也還沒有出演1999年的《搏擊俱樂部》。

在這部影片裡,可以看到《秋日傳奇》二兒子特裡斯坦的初型。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故事,核心人物都是那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男孩,他狂放不羁,他冒險沖動,他是粗野的又是細膩的,他時而狂野時而溫情,他是世故的,但又是最天真的,他是無情的,卻又是最癡情的。他對生命的執拗沒有人懂,他對愛情的天真沒有人能接受。終其一生,他都是寂寞的,因為在這個荒誕的人世間,他找不到自己。
其實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論是影片中現是現實裡,這樣的人一直存在,但是影片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使得我們走近這些在現實中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也無法看透的人。
皮特好像骨子裡就有這樣的氣質,這些故事這些感情好像都不用他去表演,本色呈現就好。
雖然弟弟皮特的光芒完全蓋過了哥哥克萊格·謝佛,但是僅憑打電話時臉紅那一幕,謝佛在本片中就有了完美的一刻。那時,哥哥剛和女孩跳過舞,腼腆緊張得忘了告訴女孩自己的姓名,回到家中卻急切地想打電話給她,不得不解釋自己是那個講尴尬故事的人,然後就臉上青筋暴露漲紅了,這時攝影機給予他一個向前推的特寫鏡頭。

除了表演之外,攝影也是本片之所以完美的重要推手。斑駁的光影中,兄弟倆在金光閃閃的大河中釣魚,一來一往,魚線在空中畫出最美的弧線,與本片的悠揚與溫情完全契合。

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的故事,卻并沒有屏蔽社會背景的介紹。這也是本片的成功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