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自認是一名文藝青年,那麼《立春》必須看,因為它講訴了幾個追求藝術的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如果你自認是一名文藝青年,那麼最好别看《立春》,因為它對你來講實在很虐心。——阿開

01

...

文藝女青年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什麼春天的迹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它好像在一夜間變得溫潤潮濕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

影片一開始便是王彩玲的這段獨白,由此可以體察出她的柔軟的文藝之心。王彩玲是一座小城市師範學院的音樂教師,卻不甘平庸,一心想走出小城,走到北京、甚至走到巴黎,要站在北京、巴黎的大劇院的舞台上演唱。

“那麼美的聲音,會是從這麼醜的人嘴裡唱出來的?”這是黃四寶首次看見王彩玲時說的話,話雖難聽,事實卻是如此。王彩玲(蔣雯麗飾)長着突出的龅牙、臉上長滿痘痘、黑斑,走路外八,不修邊幅、用她自己的話說,除了嗓音好、會唱歌外,一無是處。

但是,王彩玲心懷夢想,不想虛度此生,為了能走出小城市,她不息花重金托人買北京戶口,也不時地去中央音樂學院自薦。她一直都在努力,努力歌唱、努力自學意大利語、努力掙錢、努力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

她少有與人交往,她活在自己的夢想之中,于是便成了他人眼中的另類:長的那麼醜,還那麼清高。為了給他人一個理由、也是給自己一個動力,她編造了去北京進修的謊言,這個美麗的謊言卻給自己帶來一場劫難......

王彩玲最終還是沒能站在北京的大舞台上縱情演唱,但這并不代表她理想的破滅。她帶着收養的女兒小凡在天安門廣場席地而坐,她那怅然若失的表情之下,分明隐藏着她的夢想,這是一顆埋在心底的種子,終有一天還會破土發芽,或是為自己而戰、或是把希望寄于女兒身上。

劇尾,在王彩玲的腦海裡上演了一場盛大的演出,自己終于站在了北京大劇院的舞台上,正在樂隊的伴奏下縱情高歌。

這是王彩玲送給自己的禮物,也是顧長衛導演送給王彩玲的一個特别禮物。

02

...

甯缺毋濫

王彩玲不屑呆在這個小城,甚至于不願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所以雖已不再年輕,卻仍是處女。

不管王彩玲外表如何、才藝怎樣,她一直勇敢地追求着藝術、追求着愛情,“甯吃仙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便是她的愛情信條。劇中有三個男人走入了她的生活,黃四虎、周瑜和胡金泉,可惜都沒有結果,最後王彩玲去福利院領養了一個2歲的小女孩兒。

黃四虎,20幾歲的文藝男青年,留着畫家特有的長發,考了五年的中央畫院依舊沒能考上,聽說王彩玲經常去北京進修,便找上了門。“我一看見有人提着皮包離開這個城市,别管他去哪,我都很羨慕。”黃四虎也是一個一心想逃離的文藝青年,這一點倒是和王彩玲不謀而合。

“你會一直愛我嗎?”

“彩鈴,你咋扯到這上頭來了?我從來沒往這上頭想過。是不是你誤會了。”

“你真的沒對我動過心、哪怕一點點 一瞬間都沒有?”

“我很敬重你,我一直把你當哥兒們。”

“你是因為我醜才把我當哥兒們的吧,我覺得我不醜,我就是有點兒古怪。”

王彩玲愛上了黃四虎,為了黃四虎甘願不要北京戶口,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一段感情還沒正式開始便宣告結束了。

得知四虎逃往深圳,彩鈴自殺未遂,周瑜找上了門。周瑜貌似一個粗人,但内心柔軟,他被王彩鈴的優美歌聲所吸引,決定追求她。

“哎呀,你看我都熬了這麼多年了,也沒熬到個像樣的,咱倆條件也都不咋地,都這把歲數了,老老實實過日子吧。”

“那我也認真告訴你,周瑜。我是甯吃仙桃一口也不要爛杏一筐。”

于是,周瑜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胡金泉,喜歡芭蕾,為此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多年,是個為藝術獻身的文藝男青年,但卻由于性取向等原因,成了人們口中的“二姨”、心裡的懸案,甚至是這個城市的醜聞。

“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是我發現,我一直像根魚刺一樣,紮在很多人的嗓子裡,我真是個怪物,像六指兒一樣。”

“彩鈴,咱倆假結婚吧,實際上啥也不會發生。”

“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實在堅持不了了,一咬牙随便找個人嫁了,也就算了。”

王彩玲,不隻在追求夢想上是清高的,對待愛情也是高傲的,她不會因為别人的眼光和世俗的壓力就草草地把自己嫁出去,找不到合适的人,甯可不嫁,這一點的确是名符其實的文藝女青年。

03

...

追求夢想

影片的最後,這座小城市的三名文藝青年最終都未能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還是輸給了現實,最後泯于衆人。

四寶從深圳回來後開了一家婚姻介紹所,變成了一個油嘴滑舌、滿嘴謊言的騙子;胡金泉為了證明自己的性取向公然非禮學員,因強奸未遂進了監獄;王彩玲,辭去了教師職務,擺了一個肉攤,領養了一個兔唇的小女孩兒,變成了一個在衆人看來正常的普通人。

人類初期,并沒有所謂自我的存在,為了生存,大家必須團結合作、目标一緻。随着社會的進步,生存不再是一件難事,人們才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追求個性。

這個故事發生在90年代初的一個相對落後的小城市,對于歌劇、油畫、芭蕾尚不具備欣賞的能力、對鮮明的個性還廣泛排斥,難以接受。

30年過去了,以現在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故事,人們會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雖然個性太強還是不太容易融入這個社會,但相對過去還是有了一定的進步,相信在将來的日子裡,人們會更加崇尚人類的個性發展,讓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我們都曾經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拼搏的小人物,隻是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越挫越進、有人半途而廢。但不管怎樣,也應保持一種祥和的心态,成功之人牢記得時休笑時時人,失敗之人也不該嘲笑依然為理想而奮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