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小妹
《知否》作為一部古代封建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女性角色自然是重中之重。以劇姐和本小妹為主的團部的成員們,在拆解這部劇時也多以女性角色為主。
然而,昨天晚上,作為男性代表的團寵不幹了:憑什麼你們寫《知否》除了兩個仆人是男性之外,再也沒有别人了?難道在這部劇中,男性角色就這麼不重要嗎?
團長急忙安撫道:小妹已排上日程,接下來就分析這部劇中的男性角色。
本來小妹正惬意的翹着二郎腿窩在沙發上看《禮記·大學》,結果被團部大佬催更的一臉懵。
在團長拿着小皮鞭甩來甩去的威脅下,小妹真想說一句:男人果然都是大豬蹄子。
女生節和三八節才剛過,又恰逢周末,标配應該是:炸雞、可樂、爆米花,外加不被人打擾的深宅、追劇和看電影。可現在俨然已變成熬夜碼字,外加一根奪命小皮鞭的啪啪聲。
因此,帶着節日沒過好的怨念,小妹就不打算寫男主顧廷烨了,而是從“知錯能改小分隊”下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來扒一扒《知否》中的大豬蹄子們。

1 “修身”之齊衡
“修身”,簡單說就是完善自己,讓自己行為有規範、有道德。在《知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當屬齊衡。
他是齊國公府的獨子,京城中有名的貴公子,俊少年。不僅家世顯赫、儀表不凡、學識出衆,還懂得時時約束自己德行,在從小不讓父母操心的情況下,也能長成一個根正苗紅的好青年。
母親一個眼神,他便懂得母親的想法,科考落榜,母親心情不悅,他便打保證定目标;母親讓他認心上人當幹妹妹,雖然心中不願,卻還是将認親禮完成了。

雖然百般不願娶嘉成縣主,但是在用父親做人質之時,他還是選擇妥協,救父于水火;雖然心有所屬,但是為讓高貴傲氣卻裝瘋賣傻才得以逃命的母親高興,他也願意娶不相識的門當戶對之人當妻子。
太後扮可憐、裝柔弱假裝被皇帝欺負時,他不顧新皇的威嚴,斷然為太後“主持公道”;在被故意透露顧廷烨家宅不甯、行為有失時,他亦直言不諱,做好其谏官的角色;後來得知被當槍使時,也能勇敢及時地承認錯誤。
這些都是其“修身”的表現。
然而,他犯的錯也不在少數。
他明知道是被命運捉弄,在明蘭出嫁後,卻還在埋怨明蘭不守信用,不該嫁做他人婦;怨恨顧廷烨不該娶他的心上人,奪人所愛。
正如明蘭所說,他雖已入朝為官,行事卻依然像個娃娃一樣。

顧廷烨與明蘭之間的種種,他并不清楚,卻又不自知,總覺得明蘭就應該等他,覺得顧廷烨有愧與他。
在明蘭嫁給顧廷烨後,他又不顧自己已有妻子,還對明蘭抱有幻想,油鹽不進,心思搖擺,緻使明蘭被迫與丈夫冷戰。
這種修身,早已演變為愚蠢,甚至更像是一種自殘。
好在最後經曆多事後,他能最終認清現實,發現申氏的好,接受申氏,二人和和美美的過日子去了。

2 “齊家”之盛纮
“齊家”,即管理好一個家族,人丁興旺,仕途順遂。在《知否》中的代表人物可為盛纮。
作為盛家的主君,盛纮雖然巧曲鑽營、圓滑世故,但卻極看重盛家的興衰榮辱。雖然有時不免過于愛面子,但總歸都是為了盛家的未來仔細籌謀。且教子有方,和盛老太太一樣能慧眼識人才。

他年少在盛老太太的精心栽培下,刻苦求進,考取功名。青年時期更是積極進取,得到進京任職的機會,讓一家老小生活在天子腳下,看盡了人世富貴。
中年時期他在兒子的幫助下,也做了兩件很出色的事:一是在立嗣之争中,和兒子一起淡定工作,不急躁、不冒進,努力做好一位“純臣”。二是新皇和太後争權之時,他威武不屈,和兒子一起成了難得的不站隊之人。
正因為他的堅守、隐忍和進取,才讓盛家免于朝代更替帶來的禍患之苦。
雖然有些文章說盛纮對嫡母盛老太太薄情寡恩,但是單從劇中的表現來看,他雖可能并不完全愛,卻完成了一個過繼孩子對母親應盡的責任。
盛家老太太有尊崇的地位,不愁吃喝,按時請安,家中大小事宜皆請教母親,遵從母親建議,關心母親病痛。

就算不刻薄寡恩的過繼兒子,也不見得比他做的好多少,有些甚至還不如他。
此外,他所有的兒女都有過人的可取之處:華蘭、長柏、明蘭自不用說,如蘭善良不勢力,墨蘭在京中女眷中詩文第一,長楓後來也考取了功名。這中間,盛纮的功勞也非同小可。
他為盛家兒女請最好的先生,讀書識字明理,給他們最好的選擇,為盛長柏娶了選了一位賢内助,挑做女婿的文炎敬雖然寒門出身,卻異常出色,前途無量。
然而,他又是一個矛盾且嚴重雙标之人。
他執念于自己的生母是妾,不被當家主母關愛,便寵妾滅妻,但是卻隻寵林小娘,不管衛小娘。

他礙于自己的庶子身份,别人一提起嫡庶有别,他就冷眼相對,但一直又隻為墨蘭和長楓着想,從不曾主動為明蘭考慮。
能看清外人,慧眼識人才,卻看不清自己的枕邊人,被兩個白蓮花裝弱扮慘騙了大半輩子。
對外皆是一切挺好,對内卻是烏煙瘴氣。他是一個封建家庭的優秀掌舵人,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好家長。
不過,他最終還是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及時止損。打死了林小娘,遠離了墨蘭,重新善待明蘭。
3 “治國”之趙宗全
“治國”,通俗來講,就是治理國家,這裡暫且不說其為“邦”,就當它是宋朝。在《知否》中對應的人物便是新皇趙宗全。
趙宗全愛護原配妻子,在禹州這樣,當上新皇也這樣。皇後脫簪去向太後請罪前,他一直頂着朝堂的壓力,隻為顧全皇後的感受。皇後請罪時,他能立刻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并陪着皇後一同去向太後請罪。
正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他們身上有了最好的展示。

在做冷門宗室時,他從不曾逾越妄想,隻一心為民。在老皇帝被圍困求助之時,他雖遲疑,卻還是被屬下說服進宮救駕;為了能讓自己時刻記得讓百姓吃飽飯,當了皇帝還依舊親自種麥;當上新皇之後手段強硬,想方設法保民安甯,收回失地。
他是一位心善的好皇帝,卻又在宮廷鬥争中顯盡城府。
他對太後心存疑惑,卻不當面說明,而是布下一個個套子等着太後去鑽。雖不是直系親屬,但當初若不是先皇讓他進京救駕,他也當不上皇帝。

甚至為此,他間接設計逼着劉貴妃與其全家族逼宮造反,最後再以謀逆罪論處。
隻因心中的一點疑慮,便害死幾族人。而這點疑慮,原本可以用幾句話來消除。

既冷血,又殘忍。
還好,他最後沒有給太後賜毒酒,而是讓她出宮養老,安然度過餘生。
4 “平天下”之沈從興
“平天下”,即平定天下,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就本義也可延伸至守護疆土,讓百姓免遭紛擾。在《知否》中對應的人物,小妹覺得除了顧廷烨之外,便是将軍沈從興了。
從禹州起,他便跟着趙宗全,老皇帝被逼宮時,他說服趙宗全進京繼承皇位。他知人善任,和顧廷烨一見如故,把屬下當兄弟看待,經常和他們一起喝酒。對發妻用情至深,為了亡妻娶其妹當貴妾,給足面子。
但也正因為他過分寵愛發妻妹妹,才養成小鄒氏嚣張跋扈的性子,在府内沒大沒小,鬧得家宅不甯,府外盡給沈從興添亂,惹人笑話。

雖情深卻又在張氏活出自己的時候,看上張氏,可既喜歡張氏卻又放不下小鄒氏,甚至不能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最終險些讓小鄒氏害死自己的孩子和現任妻子。
在太後下手處罰小鄒氏時,他還無視張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昧着良心袒護小鄒氏,結果越做越錯,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發妻的妹妹落得如此下場,其實他要負主要責任。

還好,他後期及時改正,和張氏琴瑟和鳴,也沒有再去關注小鄒氏。
總的來說,他們犯的錯或因年少無知,或是一葉障目,或為前程不擇手段,或以愛之名行渣男之實。然而,他們後來也都做到了及時止損,明白了要珍惜當下。
也正因為劇中這些男性角色的不完美,才讓我們切切實實的感覺到這确實是一部很好的家庭劇,有些道理和人物,即使放在現代也并沒有太多的違和感。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聖人,也未必沒有做過一兩件錯事。
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小妹真心希望那些犯過錯的人,能夠知錯就改;正在犯錯邊緣的人,能夠及時止住腳步;還未犯錯的人,能夠常常審視自己,不要讓後悔充斥了我們原本就短暫的人生。
喜歡記得點贊和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