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園路口》海報

同樣是講述小鎮青年的故事,《陵園路口》與賈樟柯早期的作品截然不同,充斥着理想主義,甚至還帶着點一廂情願。不過,這樣的作品總能找到它的擁趸,隻要人口還在增長,就會不斷有新的一批人進入這個十字路口。

花枝招展的畫面風格,荷爾蒙爆棚的搖滾樂,本就讓年輕人難以招架,更重要的是那種對已知的反抗,對未知的渴望,是根植于這個年齡的基因,好比中年危機,無論社會地位如何,年紀一到自然就會觸發。

當看到弗雷迪和朱麗登上火車,逃離小鎮,字幕升起,我們就知道這又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結局。回想一下自己年輕時喜歡看的作品,總是在最美好的時候戛然而止,比如男孩子最愛的武俠小說。

...

私奔的前奏

在弗雷迪和朱麗出走之前,有兩個非常喜劇的情節,一個是朱麗出走遭到父親的阻攔,此時一向弱勢失語的母親站出來攔住了父親,讓朱麗出門。

另一個是弗雷迪遇到了之前把旅行的錢拿來買保險的老婦人,她告訴弗雷迪自己的丈夫已經去世,早知道就拿那筆錢去西班牙旅行了。這一段給弗雷迪傳達的信息,翻譯過來就是那句爛大街的“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些都是前文提到的一廂情願的表現。不過,倒也不必讓每部作品都要提供一條龍服務,在滿足青少年幻想的同時,還要适時地潑一潑冷水,這些事情學校和家長本來就在做着。而我對青少年沉迷這種幻想并不反感。

...

朱麗幻想成為攝影師

人類生性好奇,但探索未知這條路的終點必定是死亡。年長者會對未知越來越恐懼,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越來越接近死亡。但是死亡對青少年來說是個不必急于探讨的話題,因此他們往往可以對未知的世界無所畏懼。

或許不必用“愚蠢”“單純”這些詞去定義他們的反叛,有句老掉牙的廢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用在這裡倒是合适。

片名《陵園路口》,即 Cemetery Junction ,顯然是借 cemetery 一詞将小鎮比喻成死氣沉沉的墓地,“路口”則體現出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不過,電影為了宣揚其中一種理想主義,而貶低另一種世俗的理想,卻又無視了選擇的權利。

...

被朱麗抛棄的麥克

夢想買一套房子,然後結婚,過家庭生活,确實有些人是沒有通過思考就走上這條路的,但這并不代表它不能成為那些想過平實生活的人的奮鬥目标,不能因為它不夠激進浪漫,不夠特立獨行就否定它作為理想的存在。

這就像《愛樂之城》裡塞巴斯汀破壞小吃店的招牌一樣,隻準州官聽爵士,不許百姓吃小吃。

《陵園路口》讓我覺得有趣的,倒不是關于理想的探讨,而是某種“星星之火”的傳遞。

年輕的弗雷迪原本打算奮鬥個幾十年,然後住在夢寐以求的房子裡面,和妻子孩子一起生活。朱麗在酒會上對弗萊迪說了一句阿拉伯諺語(莫名想起 Legal High):“把你的心扔向遠方,然後跑過去抓住它。”

這句話像火苗一樣種在了不明所以的弗雷迪腦中,此後愈演愈烈,到他決定逃離小鎮時,說出這句話的朱麗反而退縮了。好比一名職員每天說幾遍辭職,但從未付諸行動,可旁邊努力工作的同事卻受他的話影響而辭職。

...

布魯斯同樣每天說着要離開小鎮

所謂理想,應當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但何為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呢?可能僅僅是一個外來的小念頭,就會變成一件你将要做的事。換一個角度想,理想的重量,也可以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