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藍爵

編:千桃

1942年6月初發生的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争重要的戰略轉折點,也是日本自萬曆朝鮮戰争後350年來第一次大敗仗,它充滿偶然性和戲劇性,并發生了以少勝多的大逆轉,一直是專家關注和軍迷樂道的熱點,卻沒怎麼在大銀幕重現。僅有一部1976年好萊塢拍攝的《中途島之戰》(以下稱“舊版”)。舊版是美國那個年代出品的大型戰争片之一,巨星雲集,但中規中矩,特效寒酸,借用大量紀錄片資料畫面,頗有缺憾。

...

中途島戰役,美日雙方開火

軍迷的期盼總算在近期獲得落實,等來了《決戰中途島》(以下簡稱《中途島》),且是名導羅蘭·艾默裡奇作品。我觀影之後料想不到:《中途島》在一些方面并不如43年前的舊版。

羅蘭•艾默裡奇的執着

羅蘭是從德國移居美國的導演兼制片人,拿過大項目,代表作有《獨立日》《哥斯拉》《後天》《2012》《白宮陷落》等。他喜歡講述普通人面臨全人類危機,在大事件裡對命運的抗争,《中途島》也不例外。他采訪時說,希望人們記住當年反法西斯事業,記住年輕戰士為争取人類的自由獻出犧牲。以羅蘭的身份,他看到近年歐美右翼政黨和民族狂熱興起,有人淡忘“二戰”曆史經驗教訓,内心或許更為急迫。

...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

也說來心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15年之前就和羅蘭達成意向,答應投1.5億美元拍《中途島》,但公司被索尼收購了,日本老闆當然不願拍本國被痛扁。美國大公司都不支持,羅蘭不得不自籌資金。羅蘭在2016年《獨立日:卷土重來》砸鍋後,重新啟動了獨立影片《中途島》項目。他找了中國投資方聯合注資,找了他家鄉德國的特效工作室,找了友情價幫忙的伍迪·哈裡森……制作成本1億美元(也有海外數據稱7500萬美元),号稱是最貴的獨立制作電影之一。羅蘭的執着值得欽佩。

看到《中途島》片頭,4個制作公司有2個中國的,我不禁想起這頂“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帽子:

...

“讓美國再次偉大”系列帽子上卻标着“中國制造”

但此片拍攝初衷恐怕恰恰相反。

總之,一位歐洲人克服重重困難,在中國人參與幫忙下,成就了一部中等投資成本的大戰日本法西斯的美國主旋律影片。

套路滿滿,特效救場

新版《中途島》将戰事時間點推到珍珠港事件以前,跨度久、野心大,但叙事模式卻十分拘謹。整部電影呈現的都是典型的好萊塢模式化:個人英雄主義+“回家”主題+曆史流水賬。又是放蕩不羁仍建功立業的《壯志淩雲》阿湯哥cosplay,又是戰無不勝、安渡大劫的超級英雄,又是男人思妻念家,女人中産階級潑辣美人,波折後團圓的套路。十幾年策劃期,編劇也沒能想出更新鮮的思路。

...

《壯志淩雲》中湯姆·克魯斯劇照

為了講清楚曆史,劇情多線并進,露臉人物衆多,卻也引發了臉盲症的災難。若不是軍迷,實在搞不清人物和艦船歸屬,能不能給人物姓名和軍艦名字、國别加個字幕啊?

在人物塑造方面,我情不自禁懷念起舊版。當華盛頓方面不相信情報、希望退守珍珠港,司令尼米茲堅持己見:華盛頓是要我抵禦敵人的進攻,艦隊準備出發!當日本航母擊沉3艘逃跑1艘,有人建議見好就收,尼米茲面不改色:我想要第4艘日本航母——真·男人。而新版《中途島》裡,擊沉3艘後,有士兵慫了不想重回戰場,要活着回家,男主一番空洞無力地勸說,最後大概是,你不要錯過重要場面,要見證難忘時刻。哈?柯達和佳能怎麼不找你代言?竟然還說服了,我黑人問号臉。難怪日本軍官們與艦共沉片段,讓一些觀衆印象更深。

...

埃德溫·萊頓中校 海軍情報官和飛行員

《中途島》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俯沖轟炸的畫面十分刺激,難得一見。盡管空中主觀跟随鏡頭和特技呈現上都不新,但高潮部分轟炸場面仍是扣人心弦。演出陣容不乏明星面孔,雖然演技發揮空間不多。演日本軍官有淺野忠信、國村隼等熟臉,維持水準,日軍不再像舊版全說英文,但其他日本人延續了舊版的問題——骨骼清奇,相貌負面。

...

導演和演員“全家福”合照


曆史事實的真與假

新版《中途島》的主創表示,各個部分都盡可能還原曆史真實細節,但我還是看到一些偏頗之處。它渲染和放大了個人英雄主義和情報部門的作用,彷佛這兩點是決勝關鍵,多少喪失了“全面真實”。勝負天平複雜微妙,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反觀舊版更佳,有雙方艦船部署和作戰計劃,戰鬥經過交待更周全。

...

情報官燒掉情報

實際上,美軍情報優勢非常有限,預知日本偷襲中途島而不清楚更多細節,因此大量出動飛機偵察。日本海軍不僅分散兵力,部署失誤,戰役伊始運氣也不佳,出航遇到暴風雨,坑爹的是還取消或延遲了必要的飛行偵察,導緻全面被動。美軍有“卡塔琳娜”遠程偵察機,而日軍多型偵察機由改裝而來,關鍵性能不牢靠,使用不放心,這背後是綜合國力和工業基礎全方位差距。英國著名軍史家富勒指出,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決定了太平洋戰争的結局。

《中途島》這麼拍,也有他的道理,此片對勝利的解釋沒有超出一本有點“毒”的書《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之範圍。那本書字裡行間充斥了西方優越論,盛贊西方

...

《殺戮與文化》封面

打仗自古天下無敵,作者美國學者漢森總結了其勝利的秘方,文化方面是繼承古希臘傳統,靠個人主義(激發個體、獨立思考)和公民軍隊、自由、多元等,熱衷公開決戰、遠程投送、直接進攻。說“毒”是有的主觀偏見混在結論裡,論證、分析存在顯著問題。

《中途島》迎合所謂年輕人時髦,用美式俗套和西方文化觀點來簡化和表現戰役要素,未免格局太小。可惜軍迷你莫得選擇!對普通觀衆來說,爽快最重要。對資深觀衆來說,知道這不是史詩,不是一流大制作,也沒有精雕細琢——有了正确的定位,觀影體驗或許能順暢不少。

END

更多精彩,盡在迷影!